大黄乡“边角经济”唤醒沉睡的土地

近年来,大黄乡利用村内户外的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边角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实现了村民增收、集体增效,而且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 刘磊 通讯员 吴江)这两天,大黄乡稍瓜李村的种植户王桂林,正在他的木耳种植大棚里忙个不停。“我这大棚是俺们村清理出的旧宅基地上建起来的,去年光秋天这一茬,我这1亩多的大棚就收了两千多斤木耳,纯收入4000多块。 ”

稍瓜李村是大黄乡的一个有几百口人的偏远小村,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务农,村集体收入根本没有,村里没收入,就没法给老百姓办事。去年上半年,大黄乡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时,稍瓜李村村支书李勇看到了有的村通过发展边角经济带动村集体创收的模式很受触动。回来后,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征得村民大会同意后,村里通过拆除废旧宅基,清理出 6亩多空地。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股份合作社,建起了3个木耳大棚。仅秋木耳一季收获了6千斤木耳,收入达到了3万余元,稍瓜李村的边角经济发生了从无到有的质变。“下一步俺们决定继续加把劲,把犄角旮旯的地都整合起来,多建几个大棚,多点村集体收入就能多给老百姓干点事。 ”李勇对记者说。

近年来,像稍瓜李村这样唤醒村域沉睡资源的“边角经济”发展模式在大黄乡得以推广开来,为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大黄乡积极探索村庄“边角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各村庄闲置土地资源特点,因地制宜,进行绿化苗木种植、综合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木耳种植等,真正让闲散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无独有偶,大黄乡北段村结合市场行情和美丽乡村绿化美化需求,引导村民进行海棠种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北段村种植了冬红海棠、红宝石海棠以及绚丽海棠等品种1万余株。苗木全部由村集体集中采购,村民负责进行日常管护。村支书段崇涛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6000棵西府海棠树苗在年初购买的时候是8块钱一棵,总共投入了4万8千块钱,按照树木四年的成材期计算,四年后大既能卖到200块钱一棵,收入12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截至目前,大黄乡已有21个村庄开展了清理废旧宅基工作,共清理废旧宅基、乱搭乱建285处,清理旱厕72个,填埋垃圾坑21处,共清理出宅基地面积达245亩。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