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华店镇将优质资源和服务下沉到乡村

文化站成员学习拉二胡


□本报记者 钟伟 本报通讯员 崔志华 刘磊

“现在不仅有专门的排练场地,还有专业老师教,咱的‘文化先行官’真不赖。”近日,在华店镇文体广场上,跟舞蹈老师学习广场舞的西油村村民李传凤说。

从去年开始,华店镇与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文化先行官”项目,将优质师资和文化资源下沉到村,通过了解百姓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内容,深受群众欢迎。

从“办文化”到“管文化”

5月6日下午,走进华店镇文化站,站内排练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室等等一应俱全,墙上张贴着华店镇群众参加各种文娱活动的照片和一些书画、摄影作品。图书阅览室内,一些群众熟练使用着电子借阅机,寻找自己喜爱的刊物阅读。

“长期以来,华店镇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尤其是文化辅导和文化管理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镇党委副书记侯晨表示。她坦言:“为解决好‘谁来服务’的问题,华店镇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让政府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专业的社会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自“文化先行官”项目开展以来,镇文化站工作日有效开放时间达到8小时。课程活动分布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无缝对接老百姓的休闲时间,真正做到让群众“进得来”;添置地毯、绿植、书画手工作品展览墙等,实现WIFI全覆盖,布置新年氛围、打造文体用品和医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等,推动文化阵地高质量规范化运行。与此同时,不断优化文化站功能,重新布局书画室、棋牌室、手工课教室,提升空间利用率,使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华店镇的精神文化地标。

不仅如此,近期该项目还开通“数智化”线上文化服务平台。依靠文化托管,开通了文化智理数字驾驶舱线上服务平台,设置“免费课程”“积分兑换”等模块,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多种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服务在空间、时间上的多元拓展,同时平台中心设在镇文化站,能够实时监测各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等文化数据,真实体现全镇文化生活质量,目前平台吸引超4000余人次参与和关注。

从“漫散杂”到“有组织”

今年70岁的甄加喜是华店镇民乐团团长,唢呐、大提琴、萨克斯,都能拿起来“来一段”。“就喜欢在文化站待着,这里有老师,有正规培训课程,和以前自学不一样。”甄加喜说。

通过“文化先行官”的组织、发掘、培训和带动,华店镇已完成“三团三社”,即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民俗社、书画社、摄影社的团队组建。同时,每个文艺社团都设有党员担任的党建引领员,负责组织策划文艺团队常态化主题教育学习。

“我们不仅仅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还要围绕资源整合、功能完善、机制强化、工作推动四个方面,挖掘地方特色,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亮点,创新载体、丰富活动。”杭州最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山东负责人郭雪琪说,为此,他们让更多齐河本土人才参与进来,目前,已累计完成各类培训课程62课时。

“文化先行官”项目也让华店镇文化工作者有更多精力在文化惠民工作上下功夫。华店镇文化站站长滕聪表示:“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学习业务知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中去,更加专注于文化惠民工作。比如如何紧紧抓住农民最关心的内容与最感兴趣的形式开展文化服务等。”

从“急着走”到“待不够”

每到周五,华店镇辛店村王桂荣就到镇文化站值班,做一些保洁等志愿工作。“咱们文化站不少人来了后就舍不得走,这跟以前可不一样,以前来没一会儿就急着家走。活动丰富了,大伙儿都乐意来这。我得让这里干干净净的。”王桂荣笑呵呵地说,而王桂荣本人还是华店镇合唱团的成员。

“我们这里除了阵地开放、团队建设、文化培训外,还需提供更多‘吹拉弹唱’之外的内容,才能让乡村文化更有温度。”滕聪说。她所说的“吹拉弹唱”之外的东西,指的就是华店镇成立的“文旅志愿服务队”了,他们自发轮流值班,负责文化站及其他文化空间的日常维护、服务群众和卫生清洁。每当镇上举办文艺活动,热闹的人群中时常看到他们测体温、倒开水的身影。不仅如此,志愿者们还定期组织慰问孤寡老人、弱势群体的献爱心活动。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镇文化站也成了广大群众越来越乐意去的地方。

文旅志愿服务队的成立,也源于华店镇志愿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他们通过整合党员干部、网格员、乡土文化人才、“五老”志愿者等,组建了绿色环保、敬老孝老、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扶贫帮困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村成立了5至10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目前全镇志愿者近千人。

“下一步,我们要在打造华店镇文化品牌上下力气,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和自身特点,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常规活动与节庆大型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群众创作的活力,在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侯晨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