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把深化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创建清单”精准对接百姓需求

□本报记者孟志远本报通讯员孙姝怡

俯瞰齐河城区。记者孟志远摄

“以前这是片荒地,全是杂草和垃圾。自打建了这个公园,废地变宝地,遛弯、锻炼方便多了,我每天都得过来转两圈。”3月20日,吃过晚饭,家住阳光一品小区的李玉美来到小区门口的小游园散步,对眼前的优美环境赞不绝口。

阳光一品小区新建的公园,是我县把深化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全力推动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的一个生动例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县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成文明城市的“创建清单”,聚力“小事情”,服务“大民生”,把创建过程变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把创建工作体现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行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县“见缝插绿”,利用“微空间”打造“公园化”精品城区,一批“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陆续投入使用。本着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口袋公园”选址均位于学校、社区周边,并搭配绿植,设置座椅、健身器材、果皮箱、文化宣传栏等配套设施。同时,我县对城区原有公园、广场进行改造提升,铺设彩色沥青休闲步道,修建驿站、景观廊亭、文化雕塑等景点,增设景观灯、健身器材,增添乔灌木、花草等绿化植被,累计提升改造城区新老公园面积400余万平方米。

“现在车都让我,司机不乱按喇叭,耐心等我过去,心里暖暖的。”3月20日,家住晏城街道的王凤莲在过马路时发出感慨。我县实行道路畅通工程,综合治理“停车难”“行车难”。施划彩色道路,让人机分离;城区共规划135处停车场,总泊位约27250个,临时停车区150余处,城区人行道及路侧停车位达到8000余个;启动“交通违法随手拍”,让“任性停车”无所遁形;下沉警力和创文志愿者到路边开展交通劝导,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严管重罚,让出行更顺畅。

幸福生活离不开民生保障。我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用心守护“一老一小”,健全养老、教育保障体系。打造城市养老“15分钟生活圈”和区域养老中心,开办幸福食堂,为困难老年人开展适老化改造,不断健全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最好的位置建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好的建筑是教学楼”,建设规范化托育机构,新(续)建齐河一中新校区、行知中学等多所学校,推动实现乡镇初中全部进城,高中应上尽上、愿读尽读;推进教育人才三年助力计划,建立教师工资动态增长机制,致力于实现“孩子应上尽上、教师应招尽招、学校应建尽建、待遇应保尽保”。

“齐河把深化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以看得见、摸得着、触得到的惠民成果,进一步凝聚起了城市文明的内生动力,现在越来越多的齐河市民主动参与进来,文明创建迸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翟建飞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