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大代表刘兴恩 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本报记者 黄晓龙 本报通讯员 李烨 刘磊

“在去年的疫情防控中,正是得益于70万齐河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铸就了‘零确诊、零疑似、零报告’的重大成果。”3月24日,县人大代表、晏北街道谭策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兴恩说。他认为,要及时总结和运用好疫情防控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和多方力量融入社区(村)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直接关系着群众最切身、最关心的利益和诉求,也最需要群众积极主动、广泛参与。他介绍,谭策屯村在基层治理中逐渐形成了“支部+党员+群众代表+妇联+志愿者”的“五位一体”治理格局,常态化举行村民议事,在群策群力下,该村各项工作得到群众大力支持,连续16年未发生一例上访事件,无一人拨打过12345热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了10余万元。

他认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有向优的转变,但只是打通连接农村的‘最后一公里’还不够,还需要实现与村民的有效衔接,借助农村基层组织这个支点,来撬醒村民的参与意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愈发强烈。要进一步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要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自身教育,打造一支具有协作能力、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逐步完善村民参与制度,用好村民自治制度;要不断拓宽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渠道,创新参与方式,为村民参与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