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野井亭里

《春秋》鲁昭公二十五年有记:齐侯唁公于野井。出自圣人之笔,后人便建亭追记。野井亭的位置按《通志》在济河(济水、大清河、黄河)北岸。而《水经注》上说“玉水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 ”祝阿故城在济水以南,这似乎又在说野井在济河的南面。问题又来了,北魏时祝阿城迁今禹城杨城子,济河南这一带属长清县管辖,难道齐河人跑到长清地界去修一座亭子,然后说是齐河古迹?合理的说法,当时的野井区域很大,包括了济河两岸的长清、齐河,齐侯唁公的野井具体地点已无法推断,但野井亭在齐河是毫无疑问的。大致方位应在北关。可惜野井亭历经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又经洪水冲击垮塌,遗迹全无。曾有人在一个高台上,种下一圈垂柳,此景别致,久了,有人说,这就是野井亭旧址。

北关一带遍布坑塘,绿水蓝天相映,夏日荷花别映红,秋天苇黄白絮飞,是一处赏景的好去处。对文人学士来说,到此一游,凭吊怀古,感怀似水流年,必有“识往昔而觇兴衰”的发现。

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因斗鸡引发召公和季氏、叔孙氏的矛盾,召公早就对他们 擅 权 不满,想借此灭掉季氏。他不听大臣子家子的劝告,执意攻打。结果失败,出奔齐国。齐景公准备去平阴迎接慰问鲁昭公,召公先行到达野井。景公表示歉意说:“这是寡人的罪过。让官吏在平阴等待,就是为了就近的缘故。 ”

孔子是礼制的坚定维护者,左丘明以孔子代言人的身份,给以肯定:“礼也。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

孔子以正统自居,在《春秋》中用“齐侯唁公于野井。 ”七个字记载了一场重大事变,作为经书的写法,没有来龙,没有去脉,看不出是非曲直的评判,实则选题又暗含褒贬,寓意深远,被孟子称赞为“微言大义”说“孔子做《春秋》,乱臣贼子惧。 ”这种笔法被后世称“春秋笔法”,不过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左氏、公羊氏、谷梁氏的解读和精彩的描述,《春秋》中的许多人物事件及孔子的立场观点可能像谜一样,让后世讲经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历史上不少封建帝王深知这种“春秋笔法”的“危害”,他们自认为洞若观火,是非明了,便大兴文字狱,尤其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帝达到登峰造极,仅乾隆年间,就出现一百三十多次文字狱,诗文中只要出现“明”或者“清”就可治罪法办,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万马齐喑究可衰”的局面。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左氏对“齐侯唁公于野井”的描述不多,孔子的良苦用心却昭然若揭,那就是对以下犯上的谴责和对周礼的捍卫,左氏对事件的剪裁表现出高超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谷梁传》的记载简单,仅在字面上做些澄清说明,不过,也让人揣摩出鲁昭公的处境如丧家之犬,很是凄惶:

九月乙亥,公孙于齐。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次于阳州。次,止也。齐侯唁公于野井。吊失国曰唁。唁公不得入于鲁也。

相比之下,《公羊传》中的记载要具体形象,而且场面感人:

齐侯唁公于野井。唁公者何?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 ”子家驹曰:“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 ”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 ”昭公不从其言,终弑而败焉。走之齐,齐侯唁公于野井,曰:“奈何君去鲁国之社稷? ”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 ”再拜颡,庆子家驹曰:“庆子免君于大难矣。 ”子家驹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鍎,赐之以死。 ”再拜颡。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吾寡君闻君在外,餕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 ”再拜稽首以衽受。高子曰:“有夫不祥,君无所辱大礼。 ”昭公盖祭而不尝。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以请。 ”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 ”昭公曰:“以吾宗庙之在鲁也,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辞。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 ”昭公曰:“丧人其何称? ”景公曰:“孰君而无称。 ”昭公于是曒然而哭,诸大夫皆哭。既哭以人为菑,以币为席,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

齐景公在这里绝不是《左传》里子家子所说“齐侯无信”的形象,从始至终,齐景公真诚地以礼相待,不因鲁庄公被赶出国家落破流浪而有丝毫的不敬,行的是公侯之礼,敬的是周礼之法,这里谁都看得出,在齐景公眼里,鲁庄公仍然是一国之君。齐景公的肺腑之言天地可鉴,鲁庄公君臣能不激动地涕泪交流,相信我们读到此也会心有所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中写两人对话的一推一让和互拜情景准确生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性格,真是活了一般,从文学的角度看,不失为描写的典范。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度,讲史怀古有着传统,越古越有滋味,就像陈年老酒。邑人郝允哲曾有诗云:

杖策沿河隈,怀古过野井。

初日含林烟,孤亭寄山影。

立马吊寓公,风逼羔裘冷。

野井亭久矣,它身上覆盖的历史尘埃太厚,以致它的具体位置都难以确定。早年,我还到北关寻找那个长着垂柳的高台,虽然它不是野井亭的原址,但我还有个凭吊的地方。如今,柳树没有了,那里生长着连片的白杨,我不甘心,还要找,寻找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一次再认识。

□ 朱长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