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有竹

居有竹,是很多人的雅兴。自古及今,不爱竹的人的确不多。就拿岁寒三友来说吧,虽然梅竹松都有耐寒苦节的阳刚意味,但松太孤高,梅又太挑选“演出”的时间和场地,仿佛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在冰雪中才能展现它生命的意义,这一点不如竹的随和,雪中的竹固然有韵味,但四季的竹,不论是动是静,依然风致十足,风度翩翩。

内敛的苏东坡还在自己的《於潜僧绿筠轩》中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诗句,更别说狂人王子猷了,《世说新语》中除了记载一段他雪夜访戴,到了戴家却不进门,又原路折回的故事外,还记载一段他寄居别人家,竟也刨地种竹子,有人问他:“你不过暂时在这里住几天,何必劳烦大驾,在这里刨地种竹呢? ”他的回答竟与苏东坡如出一辙:“何可一日无此君? ”不知道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不是受他的影响。

但无论是否受其影响,苏东坡倒比王子猷稳重得多,人家苏东坡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也是解衣欲睡时,忽然觉得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睡去实在太可惜,突然决定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正好张怀民也未睡,于是两个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松影竹影,伴着这明亮的月光,让读者的心扉也透彻明亮起来。

郑板桥也是爱竹的,这位四十四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授范县县令的正直之士,最后在潍县任上因为些微的银两交代不清被判贪污而解职,在告别潍县士绅之际,乘兴画了一幅墨竹,并题诗其上:“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板桥竹气韵生动,书法也非常怪异,独创一体,生前即擅名场,晚年鬻书画为生,所以作品流传极其广泛。诗歌写得也不错,特别是题画诗,脍炙人口。“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可谓是家喻户晓。

南北方的竹子我见过不少,在湖南我见过湘妃竹,也就是毛泽东主席笔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中的“斑竹”;在北京的潭柘寺我见过名贵竹种金镶玉竹;在黄山太平湖,我见过一望无边的竹林倒映水中,蔚为壮观;在四川农家,我见过一墩墩竹丛,根部都在外面裸露着,却长得郁郁葱葱……就是在自己的院中,我也会栽上一丛竹子,春夏秋冬绿我庭院,映我书窗,教我洒脱,陶我性情。客厅中友人给我画的一幅雨后竹笋,俨然是一枚炮弹,迸发出勃勃生机,让人仿佛听见昨夜的春雷和昨夜的雨声,也仿佛感触到春笋破土而出的力度了,更让人自然而然地吟出那“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的诗句来。真的,没见过竹笋,是真的难以理解“雨后春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不过,我虽然爱竹,但真正了解竹子的东西并不多,至今我还弄不清竹子到底是草是木,查了不少典籍,也不知道它到底是草本还是木本,按照《花镜》中的说法,它与草与木都不同:“竹乃植物也,随在有之。但质与草木异,其形色大小不同。竹根曰菊,旁引曰鞭。鞭上挺生者名笋,笋外包者名箨。过母则箨解名竿,竿之节名箹,初发梢叶名篁,梢叶开尽名籊,竿上之肤名筠。 ”还有《竹谱》中也说:“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可见古人都是把竹另划为一类的,这些既说明竹的博大精深,也说明古人对竹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给竹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竹的枝枝叶叶,都让人回味无穷。

□ 刘绍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