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中秋节

□青柳

收到同事送来的月饼才猛然想起又快到中秋节了,离家20余载,每年中秋、春节都带着孩子回家看看,但现在的中秋节再也找不回儿时在家乡过节的滋味了。

儿时的中秋,清贫而香甜。俗语说,八月十五月儿圆,它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按照家乡的习俗,除了外出的要赶回来之外,中午还要杀鸡,包饺子,吃月饼,做些好吃的,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把酒叙旧。那时的乡村上空,总是飘着袅袅的炊烟,以及饭菜的香味,让人对八月十五充满了期待。

早早的,月亮就挂在了东边的天空。中秋的乡村,是热闹的。宗族、邻居,互相要带些月饼、水果什么的,去串门,你给我送,我给你送。路上,大家打着招呼,那些让人永远听不够的乡音,在寂静的乡村里或高或低地传递着。偶尔的狗吠,让整个村子里充满原始的生机与鲜活,那时的乡村,就是一幅和谐的自然风光画,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晚饭后,大人们在各自的庭院里,或碰巧在村尾巷口,让着烟。村里的老爷爷大都还是喜欢抽旱烟袋,晾晒干碾碎的烟叶按在烟锅里,点着了,狠狠地吸一口,让烟雾瞬间遮盖住刻满皱纹的脸,那一明一暗的烟火,那花白的胡须里,让人猜想,里面一定装满了各种神奇的故事。

我们小伙伴呢,此时,拿着各式月饼,有买的带有青红丝,吃上去很硬的五仁月饼;也有用面粉、香油和馅儿,里面有冰糖、芝麻、花生仁等,闻起来香喷喷的自制月饼;或拿着红枣、柿子、苹果,纷纷跑出家门,交换着吃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那时的月饼虽没有现在花样多,但每一个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比珍贵。一块还没有巴掌大的小月饼,在我手里能吃上好几天,每次掰一小口,放在嘴里,慢慢回味。

那时的夜空湛蓝、清澈,你能看到薄薄的云翼,一丝丝,像棉絮,一团团,像花朵。透过稀疏不一的树梢,能看到在云层里,时隐时现的月亮。那时的我,总喜欢独自一人抱着臂膀,睁大眼睛,去仔细看月亮里模糊的纹路,猜测飞上月亮的嫦娥,此时此刻,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她会为此时的孤独而后悔吗?月亮是可爱的,总喜欢跟我们小孩子捉迷藏,她也是欢快的,一会从云层里钻出来,一会又躲到树梢后。

不知什么时候,乡野村落,慢慢地沉寂下来。在大人们叫着乳名的“声声唤”里,小伙伴们开始不舍地回家,抬头看月亮,她依然在云端里漫步,依然不知疲倦地微笑看着我们,依然在村后那条美丽小河静静的流淌里,挥洒着明亮的光。

跑了一身汗,尽兴的我,也回到家,在父母的催促里,不情愿地上床睡觉。月光,就在窗外,游移着,温柔地看着我,似在不舍吗?我一下子又坐起来,走到窗前,我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暗自庆幸自己,能守在父母的膝前,感受家人浓浓的爱,是多么的幸福。

后来,上高中、大学,参加工作,每年的中秋,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路途再遥远,我都会按期回家,只为我心中念念不忘的乡情、亲情,我认为,那才是我生命里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当然,并非每一个中秋,都是花好月圆,有时,也会赶上雨季,就像此时,我独坐在时光的寂寞里,聆听窗外的雨,感受不一样的中秋。一刻钟之前,我和同事还在这里,酒酣耳热。

醉意朦胧的我站在屋檐下,看时断时续的秋雨,在灯光里,在我眼前,欢快地跳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匆匆的时光里,割舍不了的,也许就是浸在骨子里的乡土与风情,那散发着泥草味的土壤,那时浊时清滋润了两岸的黄河,那历久弥新的故乡习俗,那浓重的乡音、憨厚的笑貌,总是不经意溢上心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