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耙地

□解永敏

写下“耙地”二字的时候,像是突然闻到了泥土味。记忆里的泥土味有些腥臊,但却有一股清新气息直逼胸腔。

泥土味最浓的时候自然是秋天。故乡的秋天绝对是一个繁忙的季节,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人群,乡亲们一个个笑容挂在脸上,收获着一年的丰硕果实。渐渐地,丰盈的田野慢慢退去,留下的则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平坦地面,有蟋蟀、蝗虫在上面蹦跳,有野兔在上面奔跑,它们像是抓紧时间在无尽的旷野里舞蹈,试图挽留住这一年最后的风景。

犁地、耙地,大多开始于这个时节。可以说,犁地与耙地是两姊妹,谁也离不开谁,有犁地就有耙地,先犁后耙,犁是为了翻土,耙是为了弄碎土块。耙地通常是在土地犁耕后和耩地前,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之作用。耙地的主要农具自然是耙,耙通常分为圆盘耙、钉齿耙和水田星形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耕作机械化在农村依然没有普及,几乎都是根据实力养有牛马驴骡等牲口,耙地时一般得有几头牛或驴骡拉着耙,“耙把式”在后面执掌着鞭子,掌握着耙地的深浅和耙地的方向。我们村子里的耙地把式也就几个人有,而我最熟的是金平叔家的。

农村的耙大多由两部分组成,木制部分叫耙床,形状像几个矩形的集合体;铁制的部分叫耙钉,穿在耙床上成两排。耙地时同犁地一样,要有几头牛或驴子在前面拉套牵引,用力要匀,不然的话耙床会拉斜。耙床大约有两米长,耙钉也叫耙齿,约有六到七寸长,总共二十几根,每根楔在耙眼里上部露三分之一,下部三分之二用于耙地。

耙地技术性较强,一般人不会耙,稍不注意在耙床上踩溜了就会出危险。还是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星期天参加生产队里劳动,歇息时跑到金平叔耙地的地方,非要尝试下耙地滋味。金平叔不同意,说把你的小腿弄伤了这责任谁都负不起。我说耙地比解一道数学题还难学?争来争去,好脾气的金平叔终于答应了,我便依样学样,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扬鞭,吆喝着三头牛便顺着大田往前走起来。

刚开始,牛拉着耙走得很正常,我站在耙床上扬着鞭子也就有些得意,还想这耙地也不难啊,金平叔为什么非要强调技术性?正想着,拉耙的三头老黄牛站下不再往前走,我扬起鞭猛力一抽,老黄牛们突然用力一冲,结果把耙床拉斜了,我根本没防备,一个趔趄从耙床上闪下来,一根耙齿死死挂住了裤子。这时候,在旁边看着的金平叔大喊了一声“吁”,老黄牛们立马停下,金平叔望着我刮出一个洞的裤子,笑着说:“怎么样,知道马王爷爷三只眼了吧? ”

教训很深刻,虽然之后再也没敢学过耙地,但“耙把式”们稳稳站在耙床上的身姿,却永远化作一幅农耕图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农村里的犁地耙地早已实现了现代化,驻足秋野,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拖拉机在犁地耙地,没几天功夫,秋收后空闲出来的田野也就全部被平整出来了。而感受现代农耕文明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唤醒对往昔的记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