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无定 防御有方

——我在黄河大堤一线值守(中)

李晨

上午8点,按照通知我准时来到祝阿镇政府驻地,来前也查看了天气预报,显示这段时间温度在16至18摄氏度之间,自己也做了些准备,自认为一件冲锋衣足以应付。

“此刻大堤温度较低,夜晚甚至会降到零度左右,一定多穿衣服。”和我联系的孟镇长一见面便拍着我的肩膀关心地说道。

孟镇长问我想去哪里值守,我说到最危险的地方去。经与河务部门协商,我被安排到祝阿镇西关村的大庞控导处,这里正好是黄河在我县拐弯的“咽喉”之地,水流湍急,防汛压力较大。

确定好派驻地点,我们立即出发,孟镇长驾车在前方引导我到了齐河黄河大桥处,在公安检查站处路口拐入驶向大坝的辅路,耳边除了风声和发动机声,周围格外安静。为了保护群众安全,前期我县发布通告,禁止无关人员与车辆上堤,所以路上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很快进入大堤道路,黄河一下映入眼帘,在堤坝路上看到河面雾气蒙蒙,河道由南北走向突然刹住了脚,拐了个大弯变为东西走向,望着气势恢宏的黄河水,脑海中映入了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

在坝上行驶5分钟后,车辆在岔路口下坡,仍然可以清晰看到滩区处树木浸泡在水中,河水冲击岸堤发出的“哗哗”声不绝于耳。前行几个弯道后车子就在大庞控导的界碑前停住了。从岸堤板房里走出几个身穿救生衣的人,衣服上的橘黄色非常显眼。

孟镇长把我介绍给这儿的负责人王段长后,我便正式编入这组防汛队。告别孟镇长,王段长将各队员介绍给我认识,大体介绍了目前的防汛态势并让我穿上编号172的救生衣。环顾大堤周围,几面彩旗迎风飘扬,其中最鲜亮的是祝阿镇党员突击队的队旗和黄河防御秋汛洪水攻坚队的队旗。远处的齐河黄河大桥在雾气的包围下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走到岸边,看着滚滚的浊水不断冲击着坝头,泛起朵朵白浪,河道中的测量圆柱在波浪上下翻滚中时有时无,上边2020年的红色线圈与河面几乎持平。看着我略带吃惊的表情,王段长神情严肃地望着江面向我解释道,因为前几年的调水调沙实验,目前河道都变深了,现在实际的流量要大于2020年的最大流量。河道上不时有秸秆等杂物漂浮过来,但很快就被后边的浪打入水下,消失在河面上。王段长拿出手机,指了指上面接到的数据说:“根据早上8点上游艾山站的测量,流量仍然在4800左右。”听到专业的数据,我只是愣愣的点头。为了更好让我理解,王段长补充道:“相当于一秒钟就可以浇完80亩土地。”

我所在的防汛队伍按照“3+3”模式编组,实行三班倒制度,即每8小时就有3名河务工作者和3名属地派出的群防人员在现场值守,这3位群防人员都是年近七旬的大爷,但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从9月下旬开始,大家就一直连轴转,没有一个人抱怨过一句,每天风雨无阻,准时来上岗。

市局下沉的工程师王鹏是个“90后”,虽然年龄不大,却也是一个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老黄河”,于是我现场就认他为自己的“师傅”。对于这个半路出家的“徒弟”,王鹏略带腼腆地应下了,可教起来倒是一点也不含糊。随手就拿起立在板房旁3米的红白杆,告诉我这是巡河人员必备的武器——探摸杆。“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巡河的时候探查水位与岸堤的根石台。如果水流过大,会把沿岸的根石冲走,这样就会对大堤的安全产生很大的危险,就需要抓紧往河道抛石来减轻河水对堤坝的冲击。”说着王鹏就开始了一次巡河行动。我跟在他后面认真学习,途中,王鹏向我介绍白天是每2个小时要巡河一次,夜晚是3个小时巡一次。如果赶上水情紧急,就要24小时不间断地巡堤查险。

“堤坝上任何一道小裂缝或小孔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会引发管涌造成溃堤。”王鹏眼神专注地看向深入水中的探摸杆,语气坚定地说。他又指着岸堤突出的部分告诉我这就是俗称的坝头,凹下去的部分叫坝裆,通过这种起伏的设置,可以有效缓解水流的冲击。并且将整个水流分解成主流和边流,进而使整个河道水流的冲击力分散开,可有效减少对坝堤的冲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