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君此日为廉吏”颂晏子

——清康熙上犹知县章振萼《晏大夫墓》诗读

□晏金洲

我在查考康熙版《瑞金县志》资料时,发现除附有《瑞金县续志》外,还有康熙版《上犹县志》。康熙版《瑞金县志》中不仅记载有晏大夫墓,还记载了清康熙进士、上犹知县章振萼所作《晏大夫墓》诗二首。

县志卷三上记载:晏大夫墓(晏婴),相传齐晏婴墓,旧志云在村头里太傅山,墓敝如堆阜,樵牧不敢近。国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郡宪(即南安知府)靳襄捐俸修墓立石表之。清光绪七年(1881年)《上犹县志》表述:“大夫齐晏婴(晏子),相传使楚过此,墓在(营前)村头里太傅山。”

康熙版《上犹县志》艺文卷载有知县严陵章振萼《晏大夫墓》诗二首。全诗如下:

其一曾向青齐采邑过,乍传陵墓隐山阿。使臣旧节经鄢郢,上客遗碑长薜萝。霸业当年景庙盛,交情千古大夫多。借君此日为廉吏,秃笔狐裘寒若何。

其二何期近郭一荒莹,忽动高贤怀古情。季子清风频挂剑,滕翁佳气已称城。岘山久堕思羊泪,华表新传归鹤声。自是范公慕劲节,钓台祠畔客星明。

作者章振萼,字范山,号紫扶,浙江遂安县人(旧县名,位于今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景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进士,由乙丑进士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任上犹知县。

他在《晏大夫墓》诗中共引用了季子、滕翁(夏侯婴)、岘山羊祜、华表化鹤(丁令威)、范公(范仲淹)、钓台(东汉著名隐士严光)等人物典故。典故中包含对晏子的深深仰慕之情,同时也包含着物是人非的感叹,抒写人事变迁的沧桑之感。

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就有《晏子使楚》,深刻领略到晏子的智慧和气节。初中时才第一次看见家谱中记载晏子是自己的祖先。今天查考江西县志时,意外发现江西赣州这个区域山区居然还有晏子墓,可见晏子在春秋末期时代各国享有盛名,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江西赣州地区的历代县邑官员都十分虔诚地相信晏子墓在上犹流传古远,肯定是代代相传而且以各种方式纪念晏子。

上犹在南唐(952年)建县之前,属于吴地,也从属过楚国,上犹县地区建有晏子墓实际上是衣冠冢。想当年晏子游历吴国和楚国的历史画面,晏子先去吴国后到楚国,恰好是一安全通道线。如今浙江安吉龙山古城城址在清同治版《安吉县志》的县域图中就有记载称之为晏子城。晏子也有可能通过水路到达上犹而赴楚。晏子出使楚国应有很多次,而且不可能是一条固定的线路,晏子当然更不可能死在上犹,因为史书明确记载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于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齐国古城),埋葬于其故宅旁(号为清节里),享年95岁。

据李伯勇先生《清康熙上犹县志读札》分析认为,古代进入上犹的名人有一些,为何独记晏子?大概是晏子能言善辩、宠辱不惊的志节均为各方接受,成了一个文化象征,而且死于上犹县营前镇。但1992年版《上犹县志》对此省略,也可反证“传统文化遭摈弃”这样历史状况,晏子从课本和传说中消失,折射晏子作为文化人地位的下降。另据李伯勇先生考证认为:几个县志版本都记载着“晏子墓”,其地点正是营前,这应该是有充分根据的。有一定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能做县令,编写县志的是县令,他们当然知道晏子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名人、纵横家、雄辩家,一个有人格的人。

据1947年出版的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晏子排在孔子、墨子、管子之后。晏子使楚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楚国实际上就是湖南湖北为主的区域,上犹营前五指峰(鹅形)就是吴楚交通的主要通道,晏子到营前完全可能。

清朝几代进士出身且正直清廉的有文化意识的县令将之记录,把“晏子墓”载录县志,说明当时上犹对诸如晏子墓的文化传说经久不衰。

作者简介晏金洲,1973年出生于江苏高邮,晏子后人,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编,晏殊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员,专题片《寻访晏婴》特邀专访嘉宾,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杂志特邀作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