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变形记”

□涂朝晖

结婚后在城里生活多年,整天忙于生计,算来也有好几十年没有认真关注过留守在故乡的老屋,现在蓦然回首,她是那么温暖与亲切,如同儿时亲密的伙伴。

我家老屋有三间,确切地说只有一间加两个半间,因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残垣断壁,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与散落在村子周围的小洋楼比起来,它是那么老土,格格不入。我们兄妹仨生于斯,长于斯,它陪我们走过了儿时那段艰难的岁月,也盛开了我们的童年。

母亲说,我们家正屋是解放前地主修建的,解放后分给了奶奶,奶奶去世后,她和父亲继承了这间屋子。这间20平方米的正屋,既是我们家卧室、厨房,还是会客室,我们兄妹出生后,它已经盛不下一家五口的梦想。

于是父亲买来土坯砖和瓦,顺着正屋西墙,自己砌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用作厨房,虽然光线不是很好,但五脏俱全,和其他普通家庭厨房一样,灶台几乎占去了整个屋子一半的面积。这也是我们家第一次“大改造”。

因家境一般,父母没有多余的钱再去置办家具了,父亲就向同村做石材生意的表叔借了几块大石头,自己摸索着修了石缸、石桌、石凳安放在厨房,虽然很粗糙丑陋,但却很实用。石缸近似于正方体,里面是个不规则的圆形,体积很大;石桌子缺了一个角,但还算平整宽大,搁放厨具和打扫卫生都很方便,桌子底下还能堆放一些柴火;而石凳就很精致了,父亲在上面刻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四个凳子整整齐齐地摆在石桌周围。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正屋已经经不起我们兄妹三人的折腾了,父亲用节衣缩食存下来的钱,在正屋的南侧盖了一间比厨房略大的屋子,作为我和弟弟的卧室,这也是我们家第二次“大改造”。

几年间,我们的卧室逐渐添置了一些家当,床头多了好几个大小不一的咸菜缸,床对面也放了一张大方桌。不过我们很少在这张大方桌上写字,因为在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里添置了缝纫机。我们兄妹仨争着在缝纫机上写作业。

如今,这个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乐和回忆的老屋,在岁月的洗礼中,和打造她的父亲一起渐渐老去。只有散落在我们心中斑驳的记忆,时时散发着耀眼的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