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之城(上)

□许晨

作者简介: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国家一级作家职称。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文学》杂志社原社长,国内著名文化社团国文社文学顾问。1989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3年4月至12月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青岛市十二届政协委员、市拔尖人才,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近日,许晨创作的报告文学《大义之城》荣获第一届2022年“见义勇为杯”山东省文学作品征文大赛(报告文学)一等奖。据悉,2021年10月,许晨来齐河参加“著名作家齐河行——纪录小康工程主题创作活动”,在采风活动中,他被“大义齐河”的事迹深深震撼,通过进一步深入采访,产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这篇《大义之城》。文章以饱满的激情讲述了齐河人崇尚“大义之美”、弘扬“祥斌精神”、践行“大义之行”的生动故事。本报特刊发该文,让广大读者感受作者笔下的“大义齐河”。

“救命啊,快救救我家孩子啊!”

“啊?!孩子怎么啦?”

“掉沟里了,看不见了,呜呜……”

“在哪、在哪儿?”

2021年9月14日下午5时30分左右,太阳西斜,橘黄色的余晖安详地洒在黄河下游北岸上,突然一阵凄厉的哭喊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正准备下班回家的齐河刘桥镇青年赵虎,循着求救声迅疾跑了过去。

原来,刚才这位妇女带着3岁的儿子在街头卖菜,一时没注意,孩子跑到沟边上玩,“砰”的一下,从一个破口中跌进沟里,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了。更要命的是:这是一条暗排水沟,上边铺着一层厚厚的水泥盖板,落水男童眨眼间就没了踪影。

人命关天,刻不容缓。

赵虎从入口处望了望,一片漆黑,担心孩子冲到远处,一口气向下游跑了20多米,三下五除二,使劲撬开一块水泥板,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沟里污水很深,没过了他的头顶,又脏又臭,水底下都是淤泥,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去。好在他会游泳,艰难地向前摸索。但里边空气流动性差,不一会儿,赵虎就感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救人心切,他咬紧牙关坚持着。

此时,住在刘桥镇上的徐兴清,正巧去接孩子放学路过这里,看到眼前这一幕,二话不说,将自己孩子放在一边,立即从小男孩落水口跳了下去,与赵虎两人一个从东向西,一个从西向东“双面夹击”。水越来越深,没走几步,污水就到了徐兴清的嘴巴处。不会游泳的他接连呛了几口臭水,只好尽力踮起脚尖,仰着脸,在黑暗中寻找男童的身影……

终于,他们在距离落水处七八米的地方找到了尚有气息的孩子。两人合力将孩子托举上岸后,已经没有了任何力气,只能靠别人把自己拉到岸上。赵虎刚上来就一屁股坐到了沟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而徐兴清则直接躺在了地上,一直躺了好几分钟,却全然不知自己的胳膊、膝盖等部位已被划伤,伤痕累累……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两位青年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救人的感人事迹,迅速传遍黄河两岸、泰山南北。各大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以“这就是山东:‘祥斌精神’再现齐河!两男子‘双面夹击’勇救3岁落水儿童”“齐河两小伙儿以身涉险救出三岁男童,大义精神薪火相传”等为题,纷纷予以报道,引来了人们异口同声赞扬。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是发生在十几年前享誉全国的“感动中国”人物、“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的家乡——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家住晏城街道桑园赵村的赵虎,距离“祥斌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仅300米,而本是刘桥镇孟店村人的徐兴清,则与孟祥斌更是实打实的同乡。由此可见,两位青年人的大义之举绝非偶然的。

三天后——9月1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授予徐兴清、赵虎“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及1万元奖金。

十天后——9月24日,德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表彰仪式在齐河县综合治理中心举行,授予赵虎、徐兴清两名同志“德州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分别颁发奖金5000元。省、市、县10余家媒体还联合开展了采访全县综合治理工作。

一个月后——10月23日,我应邀与来自省内外的诸多文朋诗友,参加了“著名作家齐河行——纪录小康工程主题创作活动”,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参观“三种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和“孟祥斌烈士纪念馆”。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了英俊威武的部队战友、时代楷模孟祥斌。自然,那是他永远年轻的照片和塑像了。

然而,当我听到刚刚发生的赵虎、徐兴清奋不顾身救助落水儿童的故事之后,眼前仿佛出现了穿越奇迹,当年那个义无反顾跳进冰冷江水的孟祥斌微笑着又回来了。这就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祥斌精神”的赓续与传承……

时光退回到2007年11月30日,正在浙江金华某部服役的山东齐河人孟祥斌,难得休假,陪着前来探亲的妻子叶庆华和3岁的女儿妍妍去商场。身着便装的孟祥斌抱着孩子,亲昵地说:“爸爸给你买双红色的公主靴,然后去吃肯德基,妍妍说好不好?”

“好啊,好啊……”妍妍小手拍得响亮,热乎乎的小嘴巴一个劲儿地往爸爸脸上凑。

叶庆华看着这对聚少离多的父女,笑着帮丈夫掸去肩膀上的灰尘,一家人沉浸在难得的欢聚中。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不幸有时潜藏在幸福之中。当他们经过市区婺江通济桥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叫喊声:“快来人啊,有人要跳江!”

抬眼一望,他们被桥上的情景惊住了:一名年轻女子不知受到了什么刺激,愤然摔掉手机,跨过护栏跳了下去,在水面上一沉一浮。孟祥斌立即把孩子交给妻子,快步冲向栏杆,一边跑一边甩掉鞋子。叶庆华担心地喊道:“祥斌,叫人帮忙啊!”

正路过此地的一位市民大姐也急忙阻拦:“这么高,水这么冷,危险,还是叫只船吧!”

只听得孟祥斌回了一声:“来不及了!”便从10米高的大桥上纵身一跃,跳进了滔滔江水中。

正值入冬季节,水凉刺骨且湍急,加上下水前没有做活动开身体,孟祥斌虽然身强体壮,但也只能勉强拉着落水女子往回游,浸过水的棉衣又湿又重,一会儿就十分吃力了。此时,一只水上摩托艇闻讯匆匆驶来。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说了声:“把她拉上去,我不行了!”

轻生女青年得救了,孟祥斌却瞬间沉入了江底,年仅28岁。

城南桥上,他的妻子叶庆华瘫倒在地上,万万没有想到:心爱的丈夫,就在自己眼前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丧失了性命。她抱着孩子哭成了泪人:“啊……爸爸没有了,爸爸没有了!”

小妍妍提着爸爸脱下的白色旅游鞋,哇哇地哭叫着:“爸爸、爸爸……”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英雄的壮举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婺江之畔、城南桥头,一夜之间摆满了花圈,人们自发通过各种方式哀悼英雄。灯箱广告撤掉了商业广告,换上了孟祥斌的大幅军装照片和“向英雄孟祥斌致敬”的标语。

当晚,许多金华市民来到英雄救人的地方,冒着寒风为他“烛光守夜”。人们还络绎不绝地去看望孟祥斌的妻子和女儿,自发捐款捐物。听说他们夫妇都没来得及给孩子买鞋去,悄悄给小妍妍送来一双双各种样式的小红鞋。

追悼会那天,200多辆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自发免费接送参加追悼会的人,3万多群众自发赶到殡仪馆,原定1小时的悼念活动持续了5个多小时。每人手上都攥着一束菊花。这是全市规格最高最隆重、悼念者最多的一次送别。

当烈士的骨灰在妻子叶庆华和女儿陪伴下、在部队战友和金华市民代表护送下,送回家乡山东齐河县时,同样有3万多名群众自发地矗立在寒风中,在长达5公里的道路两旁迎接英魂……

不断涌现英雄、不断崇敬英雄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孟祥斌三个字呼唤了人们“道德回归”的激情。这一次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集体感动和大众回应,正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热盼。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孟祥斌救人牺牲后,他所在的部队——第二炮兵(现火箭军)党委、浙江省委、山东省委先后作出向孟祥斌同志学习的号召,并追授他“浙江青年五四奖章”“山东省道德模范”。随后,中央军委追授他“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并且当选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组委会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是:“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花儿谢了又开,叶儿黄了又绿,一晃数度春秋过去了,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孟祥斌精神,已经如同雷锋、王杰、欧阳海的名字一样,熠熠生辉,闪耀在共和国的天空上,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楷模。

在英雄的故乡——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建立了孟祥斌烈士纪念馆、竖起了英雄孟祥斌的铜像,刘桥镇中学命名为“祥斌中学”,规划建设了集教育研学、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祥斌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祥斌精神。

如今的齐河涌现出许许多多像孟祥斌一样正能量的英雄模范。前边提到的赵虎和徐兴清两位青年,就是最好的印证。我们来到齐河之后,所见所闻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四个字:大义齐河。这不仅是全县道德建设的闪光品牌,也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品格写照,为平安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光添彩。

说起来,我与齐河一点儿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父亲许焕新就在齐河任职县委书记兼武装部第一政委,而那时我正在济南军区空军某部服役,节假日常常前来探亲。

那是一个中国农村大变革的时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如同疾风暴雨洗刷了贫穷的阴影。父亲一班人带领全县数十万父老乡亲扬眉吐气搞生产,粮棉连年大丰收,农民平常日子也吃上了白面和猪肉。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大家还经常提起我父亲的名字,念念不忘老书记。

时光流逝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已转业来到山东省作家协会工作,恰逢省委组织部调配干部下放挂职锻炼,又把我分到齐河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一待就是一年半,成为名副其实的齐河干部了。当时我分管新闻报道和群众文化工作,时常下乡跑基层,曾为这片土地洒下过辛勤的汗水,而这里的水土也滋养了我的人生。

齐河人好、齐河人忠诚仗义,早已深入到我的血脉里……

因为这种情缘,进入新世纪的齐河怎样了?这种“牵挂”时常拨动着我的心弦,犹如远离故土的游子,午夜梦回,往事历历。这方土地一定变化更大了,人们生活会更加美满幸福了。是的,早在2013年初夏,我随中国散文学会采风团走进齐河,不用说首次前来的著名作家们,就连我这个曾经的“齐河人”都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一片片碧绿的树林、一丛丛嫣红的鲜花;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一幢幢挺拔的楼房。街心广场上,悠闲的人们在散步娱乐;现代庄园里,新型的农民在愉快劳作。当年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大县,正在向农工科贸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大踏步迈进。

更为令人激赏的,还是这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建设。历届齐河县委县政府一脉相承,大力抓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同时,认真总结提炼地域精神,繁荣本县文化,犹如树起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引领着这里的人们齐心协力、一往无前。

经过一番辛劳而深刻的调研论证,一张亮丽的地域名片、一座高耸的精神地标喷薄而出:“时传祥故里、孟祥斌家乡——大义齐河!”

好一个“大义齐河”!

“义”,一看到这个字,正直的人们就会血脉偾张、壮怀激烈。古代先哲孔子最先提出,孟子继而阐述,概括了国人道德良知之大成。正义、道义、信义,义士、义举、义不容辞等等,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如黄钟大吕,如江河奔腾,摧枯拉朽,震撼人心。

当时接待我们的齐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文豪,尽职尽责,不遗余力地宣传倡导“大义齐河”。他说:“齐河是出好汉的地方。古往今来,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结合这种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我们提出了‘大义齐河’的道德建设品牌,目的就是使英雄崇拜、好人现象成为风尚,从而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而今,他已是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了,得知作家采风团又来齐河参观体验,专程赶来相见,再续前缘。这位名叫“文豪”的部长,无愧于他的名字。虽说并不是专业作家或学者教授,但擅长总结归纳提炼,且写了一手好文章,他把“大义齐河”的理念和意义阐述得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参加采风的作家诗人们深受感染,饶有兴趣地纷纷表示:“‘大义齐河’提得好!它高度概括了齐河人的精神实质。我们这次来也沾沾李部长名字的福气,争取成为‘文豪’,写出有情有义、微言大义的作品来。”

“呵呵,我只是担了个虚名,你们才是真正的文豪作家。希望借助于各位的大手笔,把我们的‘大义’喊得更加响亮、更加深入人心。”

事实上,齐河文脉久远,底蕴深厚,是完全可以高擎起“义”之大旗的。千百年来,黄河从齐河流过、黑陶在齐河出土、晏婴受封于齐河。“一河一陶一贤人”,这是齐河历史文化的写照。近代以来,全国劳模时传祥,爱岗敬业干工作,是忠义的化身;见义勇为孟祥斌,舍生忘死救他人,是仁义的象征……

一代又一代的齐河优秀儿女,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和道德模范的大义精神,提炼出“厚德重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拼搏争先”的“齐河精神”,打造了以“仁义、忠义、信义、孝义、侠义”为主题的“大义齐河”品牌。而这些内容,恰好与“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等道德要求相对应。

时光如流,重情重义的齐河人不断完善品牌建设,相继组织了“大义齐河——最美齐河人”、齐河“双十佳模”(“十佳道德模范”和“十佳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推出了《大义齐河道德三字经》和《大义齐河》歌曲,将“大义齐河”精神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崇尚见义勇为、人人支持见义勇为、人人参与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

尤其是“祥斌精神”薪火赓续、砥砺传承,涌现出一大批像孟祥斌这样的英雄模范。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祥斌精神”,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大义齐河”已经成为全县全市乃至省内外闪亮的地域道德名片。

如此,齐河作为中国第一个打造“大义”品牌的城市,昂首走进了当代史册中。“大义”已经深入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骨髓,无数“大义”典型纷纷涌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就在英雄孟祥斌壮烈牺牲、魂归故里一年之后——2009年1月28日,在齐河县赵官镇水东村巴公河桥上,再次上演了同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一名儿童不慎落入巴公河中,路过此地的赵官镇大胡村村民胡军(25岁)、胡敏敏(22岁)兄妹二人,毫不犹豫地先后从4米高的大桥上跳下去救人。

正值朔风凛冽冰天雪地之时,巴公河水寒冷彻骨、深不见底,经过一番奋力拼搏,落水儿童得救了,可胡家兄妹俩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胡军刚刚当了父亲,一对双胞胎儿女还不到三个月;胡敏敏则订婚不久,正在筹办自己幸福的婚礼。

危急关头显精神,英雄青年的高尚品质在瞬间闪光,让这个冰冷的冬天传递出人间的温暖和无疆的大爱。这是源于斯长于斯产生无数英模好人的热土,更源于一个伟大的母亲——任现平。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小学文化程度,没有值得骄傲的文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她身上却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美德,仁慈厚爱,忠义诚信。

任现平经常告诉孩子,永远要有感恩的心,让他们懂得“百善孝为先”“孝亲尊师”这些传统美德、做人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含义也许任现平并不理解,但十里八乡的人却知道,她是村里有名的孝顺媳妇、好嫂子、好妯娌、大好人。公婆逢人便夸:“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给了俺们这么个好媳妇,比俺亲闺女还亲呐!”

正是受到母亲的影响,胡军兄妹从小就立志做一个自强自立、正直善良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习上,兄妹俩刻苦认真;生活中,两人更是热心帮助同学和他人,年年被评为模范标兵。

两个孩子念及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分别出去打工,自食其力。胡军考出了汽车驾驶证,在煤矿当上了一名司机。胡敏敏在济南金德利快餐店做服务员,虚心好学做面点,还参加了历下区的面点师竞赛,获得三等奖,憧憬着自己开一家快餐店贴补家用。

胡军兄妹虽然都是平凡的孩子,但他们在任现平的影响下,短暂的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辉。当兄妹救人遇难的噩耗传来时,任现平一下子晕了过去,很久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那段煎熬的日子里,每天晚上她都不让关大门,说俩孩子还没走远,要等着他们回家……

但深明大义的任现平没有倒下,她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每一天清晨她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照顾病榻上的公婆,关心、宽慰整天以泪洗面的儿媳。她这样对众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俩孩子是为救人牺牲的,他们死得光荣,我为有这样的好儿女而骄傲!”

无独有偶。

2013年3月12日下午3时左右,一辆由临清开往济南的客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齐河县华店乡(现华店镇)。即将到达目的地了,加之午后乘车,旅客们大都昏昏欲睡。突然,意外发生了,由于机械故障,司机处理不及,“轰”的一下翻入路旁7米深的水沟里。

当时,沟内水深约有两米,浑浊的水流立即从关闭不紧的门窗里涌进车内,车上九名乘客毫无防备,一下子陷入了束手无策之中,生命危在旦夕。好在是大白天,路上有不少行人看到了这一幕,立刻大喊起来:“翻车了,救人啊!”

正在附近的齐河县华店乡村民郭勇、王明利振臂一呼,“呼啦啦”拥来了十二个人,迅速跑到现场,义无反顾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奋力砸开车窗,将乘客一个个接出车外,拉到沟岸上,仅用了十分钟,就全部成功搭救。当救护车接到报警电话奔驰而来时,这些救人者却悄然离开了。

中央电视台记者听说了这件事,专门赶来采访报道。这年3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齐河县华店乡郭庄村村民郭勇等12人勇救落水乘客”的事迹,评论说:齐河村民救起落水乘客,在别人的危难关头,你一伸手,便是春天;做好事并不难,更不孤单。

面对央视记者的话筒,朴实憨厚的郭勇说:“遇上这样的事,咱跳下去救人是应该的,每个齐河人都会这样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