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夏诗怡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作家笔下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可谓是摇曳生姿、令人神往。

如果说春节是一场全家团圆的狂欢,那么元宵节更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巴金在长篇小说《家》里面就描绘过这样的场景:“元宵节的夜晚,天气非常好。天空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样嵌在蓝色天幕里。”月色如诗,简单的几句话就让人身临其境。

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将元宵节这幅画卷徐徐展开:“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连天灯火、花市灯如昼的热闹场景,同样出现在肖复兴的《元宵节的

灯是小百科全书》中,“小时候,我家住前门楼子东边的西打磨厂胡同,元宵节之夜,是灯火热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这条老街,还看见我们大院大门口房檐上专门挂灯的粗粗的铁钩子。那时候的元宵节,一胡同的各家院子前都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溢彩流光,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大街小巷,熙来攘往,跟随着作家们的脚步,我们都是踏月赏灯人。

作家笔下的元宵节实在是热闹,不仅让我们享了眼福,更是大饱耳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元宵节就是个典型:“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锣鼓声、伴奏声、呐喊吆喝声……专属于这个节日的声音不绝于耳,沈从文通过一系列活灵活现的视听描述,带领着我们穿越到湘西,“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地随意敲打着。有时

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当然,元宵不一定是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是“静静的”,但依旧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息:吹糖人、捏面人、走马灯……各种有趣的传统习俗,激起了我们对于元宵节的期待。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当属看围屏的习俗,“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元宵节的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已经销声匿迹。但通过作家细腻的笔触,我们依旧可以领略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跟着作家一起赏月色、逛灯会、看围屏,一起过一个花样百出的元宵节。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