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包子里的乡愁

□仙佩

今天,妈妈打来电话,问想吃什么馅儿的包子,我还纳闷为何要蒸包子,忽然想起快到清明节了。

家乡是北方的一座小城,喜好面食,饺子、馒头、面条、包子……这些里我独爱吃包子,以至于逢年过节,家里人除了包饺子,还会为我包上几笼包子。挂了电话,我的思绪回到了第一次跟奶奶学蒸包子的时候。

也是一个清明节,我还在读中学,恰逢周六,在家无事,奶奶说快过节了,蒸一锅包子吃,我顿时来了兴趣,要学蒸包子,奶奶笑着点了点头。当天晚上,奶奶和了大半盆面静置发酵。第二天早起,面团已涨满了一盆,扒着面盆壁直往外溢,面上排布着均匀细腻的小孔,像一大块发糕,奶奶笑着说:“看,面发得多好。”

接着,准备包子馅儿,择韭菜、炸豆腐片、泡粉条,将这些菜切好,再放上猪肉丁,加上生姜等辅料,倒进一口大铁锅里炒至半熟,闻到韭菜和肉飘着的香味就可以出锅了。奶奶用筷子夹起豆腐块送入我嘴里,问我香不香,我喜得不住口:“香,真香。”奶奶笑出了声,是幸福满足的笑。

馅儿备好后,最累人也是最有趣的环节了——包包子。奶奶支起一张一米多长的案板,撒上干面粉,将发好的面团倒在案板上,便用拳头在面团上捣起来,全身的劲儿都放到拳头上,往面团上压,我看着有趣,吵着要试一试,奶奶说小孩子没劲儿弄不了,我偏不信,握了拳头就往面上捣,但面像弹簧一样,和我的拳头对着干,捣了几下就体力不支,只能悻悻收手。奶奶笑了,边捣面边说:“要把面里的气都排出来,非使劲儿不可。”我看着奶奶,捣完面,又开始揉面,这次全身的劲儿都放在掌根,把面揉开又折回去,再揉开,如此反复,嘴里还发出“嘿呦嘿呦”的声,我在旁边没事干有些着急,发着牢骚:“这面什么时候能揉好?”奶奶又笑了,摇着头嘟囔:“小孩家就是性儿急,等面团瓷实光滑了就好。”这个力度全凭奶奶的经验在把握。

面揉好了,奶奶将面切成一块一块大小均匀的剂子,擀成圆圆的面皮,面皮比我的手掌都大。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将一张面皮托在掌心,放上馅,开始捏,奶奶耐心地指导我,先从掌根的位置将面皮向中心的方向捏一个小角,再拉起左右的面皮,像编辫子一样,左一下、右一下,一直把馅儿全包裹住,这种包子屁股圆,头尖,从正面看像用锯齿在中间划了一道的圆锥。最后把包子放在热炕上再次发酵,奶奶说是刚包好要醒醒,皮更软,更好吃。

我第一次包包子居然很成功,惊喜而兴奋,便仰着头骄傲地说:“看,多好,我是有包包子的天赋的。”奶奶嘻嘻地看看包子瞧瞧我,满口称赞:“真好,真厉害。”我笑了,奶奶也笑了。

包子醒好了,像打了气,身子胀圆了,皮肤也光滑了。爷爷添柴起锅,蒸包子喽。我焦急地等了半小时左右终于吃上了亲手包的包子,热腾腾,香喷喷,一气吃了两个,还不觉饱。不是不饱,是包子的香让人贪食。

如今想起那天的包子,嘴里还在回味着,皮软而筋道,馅香而不腻,更想起奶奶硬朗的身子骨和慈爱的笑。原来,包子裹着的是浓浓的乡愁,更是暖暖的亲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