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镇“党建+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贫困户家中原貌及现状前后对比

6月1日,记者来到赵官镇付庄村贫困户付延成大爷家中,他正坐在屋外忙着穿马扎。“党的政策这么好,包村干部、村干部把俺的屋里屋外收拾的这么干净、利索,咱也不能拖了后腿啊。这不后天就是大集了,我抓紧时间多穿上几个马扎,肯定能到集上卖个好价钱。 ”谈到今年家里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赵官镇党委、政府牢牢把握抓党建促脱贫这条主线,坚持党建引领、驻村帮扶、项目分红多措并举,聚焦脱贫抓党建,夯实基础促攻坚,全镇贫困群众生活有了可靠保障。

建强基层组织,夯实脱贫战斗堡垒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近年来,该镇党委把村“两委”换届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补齐党建工作短板的有利契机,选派 55名机关干部作为党建指导员到村开展工作,深入实施了过硬支部达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双百”工程,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配齐配强村级班子。目前全镇55个村的“两委”换届全部完成,王厅、西街等 2个软弱涣散村先后实现了后进转化提升,银杏、大马等 12个村完成过硬支部达标建设。以此为基础,把党建工作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村干部第一时间帮扶机制,不断强化村干部服务意识,老百姓遇到困难,村干部要第一时间到、第一时间最大努力帮助解决,村里没能力解决的,第一时间向镇上汇报,确保群众遇到困难镇村两级能够及时有效救助。全年,镇村两级累计开展帮扶 145次,有效解决问题 185个,百姓对党组织的依赖感不断增强。全面加强党对思想工作领导,用好农干院和县委巡回党校两个学习主阵地,全镇 12处教学点累计巡回授课 20节次,轮训党员 2300多人次,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党员思想境界显著提升;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镇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赴杭州、荥阳、威海等地就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打造等工作实地参观学习,有力推动了村干部脱贫攻坚“本领”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脱贫战斗堡垒不断夯实。

配强帮扶队伍,打造攻坚“生力军”

结合镇机关干部实际情况,选派3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组建了“脱贫攻坚工作队”,采取“2+X”模式开展帮扶,“2”就是每月 15号、30号为 2天为固定走访日,到贫困户家中开展走访活动,“X”即帮扶干部根据实际情况,重点在“三夏”、“三秋”、过冬等节点,通过帮收、帮种等多形式开展帮扶。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县扶贫办“一通两化三净四有”的标准上进行再提升,全体包村帮扶干部到村督导施工进度,盯靠在施工一线,确保建设不漏项、标准不降低。截止目前,全镇 37户贫困户已全部完成达标建设,累计修建院内硬化路面积 942 .5平方米,完成室内地面硬化 205平方米,粉刷墙面2555 .2平方米,统一购买电视 5台、风扇 11台,整修门窗 25套,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贫困户生活居住环境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大财力投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五通十有”是扶贫的基础性、配套性、保障性工作。在实现“五通十有”上,该镇结合贫困村的实际,以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作为主抓手,强短板、补弱项,重点实施了“四大工程” :一是街巷硬化户户通工程。除去有社区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任务的村,剩余 31个村全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全部 15个重点贫困村。在这项工程上,共计投入 1600万元,硬化面积达 22 .8万平,各村由原来的村村通,实现了户户通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出门不沾泥、进门不带土”的目标;二是街巷改造提升工程。共计投入 2100多万元,铺设花砖 10万余平,安装排水管道 4 .1万米,解决了各村雨水污水在大街上横流的问题;三是美丽乡村绿化工程。投入 500多万元,栽种海棠、樱花等各类绿化苗木 4万余株,卫矛、冬青 3万余平,初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四是美丽乡村美化工程。我们在各村主要路口、街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敬亲、移风易俗为主题,共美化墙面 1 .2万平,引导老百姓爱国、孝老、敬亲、向善,达到心灵上的美丽。同时,该镇按照投入向扶贫重点村进行倾斜的原则,在 15个重点村的基础建设投入达到了3000万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贫困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突出产业带动,激发脱贫内在动力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也是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的关键。而在2016年底,该镇集体经济收入在 3万元以下的村有 5个,这其中还包括 2个集体经济“空壳村”,缺钱办事、无钱服务影响了党支部战斗力的发挥。该镇采取政府与基层党支部“搭台唱戏”的方式,镇村联动,充分调动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积极性和创造力。镇级层面,规划了乡村振兴产业核心区,涵盖邵庄、古河、董寺等十几个贫困村,规划了“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各村发挥村内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刘西村发展多肉种植大棚 14个,建设了电商农业园;邵庄、古河发展油菜花种植 1000余亩,程官庄以沿黄沙土地“为媒”,成功吸引河北客商,发展近千亩沙土山药;董寺村发展了千亩荷塘和黄河大米种植产业;东街、刘东等党支部领办创办了土地合作社,入社群众 4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特别是省定贫困村大马头村,依托沿黄区位优势,入股黄河浮桥,村集体每年增收近 30万元,村级财政实现了良性循环发展。集体收入除用于基础建设外,还承担了村民合作医疗、财产保险和黄河水费,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截止 2018年底,该镇集体收入 3万元以下的村全部实现了“清零”。村集体增加了收入,“造血功能”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2019年是脱贫攻坚之年,下一步我们继续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把上级关怀、扶持政策与自身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思路、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力求实效,确保全面完成我镇脱贫攻坚任务。 ”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振民强调。

记者 李烨 通讯员 孙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