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畴锦绣万轴画 满城叠翠宜为家

齐河以“生态+”的前置思维,把绿色发展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特约记者段慧本报通讯员崔志华刘磊

黄河风景如画

凤头䴙䴘

中国驿·泉城饮食文化小镇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一直以来,我县以“生态+”的前置思维,把绿色发展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双赢。

长寿有源 锶泉汩汩润齐乡

在齐河城南18公里处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旁的焦庙镇芦庄水源地,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是全县居民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源地长年自喷自流,从未间断,水质清澈甘甜,老百姓都称这种自流泉为“长寿泉”。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齐河家家户户家里水管流出的就是这富锶水。

“长寿泉”并非传闻,经检测这种水锶含量丰富,长期饮用可以达到补充人体微量元素、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调节身体酸碱平衡等效果。经中科院院士、国家黄河水利工程专家勘察认定,水源地地下岩层为中奥陶系五段泥灰岩组,由于大断裂的穿切,在该地形成了一个裂隙岩溶比较丰富的蓄水构造单元,大量的富锶弱碱优质地下水在此处储蓄达3亿年。水质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检测,水源pH值为7.1~8.5,呈弱碱性,富含钙、镁、钠、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其中锶的含量高达0.328mg/L,远优于0.2mg/L的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富锶标准,所以齐河的饮用水为富锶弱碱饮用优质天然矿泉水。和检测结果相互印证的还有当地人的长寿表现。据卫健部门统计,齐河县80岁以上、90岁至100岁以及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居德州市第一位。在当地走访,老人们谈起自己长寿秘诀的时候,提到除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齐河水养人”“空气好”“风景美”等生态因素是长寿的关键所在。

因水而名,齐河拥有63.4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温泉覆盖县境80%,由此被誉为“黄河水乡、生态齐河”。齐河作为全市唯一的沿黄城市,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纳入县级以上河湖名录的各级河湖共28个,其中省级河道2条、市级河道4条、县级河道19条、县级湖泊水库湿地3个。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我县以补齐防洪薄弱短板、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彰显齐河县河流人文历史、提升便民景观品位、提高河流管护水平为主要抓手,统筹谋划河湖系统治理与管理保护,努力打造“水网相通、岸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河湖水环境,以美丽河湖建设为主题,突出水景观及水文化的特色,让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相得益彰,水环境质量得以长期维持。

四季有景 出门见绿处处美

位于齐心大街齐都花园小区南门的之州园,总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900平方米。园内绿植生长茂盛,还设有长椅,不时有来往的市民前来游玩小憩。

这处游园选用紫叶李、碧桃、鸡爪槭、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等乔灌木植物,通过打造立体花架种植紫藤等绿化小品,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立体式绿化景观。园内打造了两处景观文化雕塑,健身器材、果皮箱、创意休闲坐凳等基础设施齐全,为居民提供一个集文化、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场所。

我县创新确定“出门见绿、移步进园”的公园发展目标,通过建设“口袋公园”,打造街头“微景点”,全面增加公园数量、提升公园品质、优化公园布局。目前,城区大大小小的公园达110个,是全省首个县级“百园之城”。随处见景、随处可歇已成为齐河县公园建设的特色标志。2021年齐河县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并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单项金奖,成为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小城市。

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县在生态建设上算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近年来,全县实施了绿色通道、河道绿化、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形成以生态廊道为主体、以农田林网为支撑、以村镇绿化为节点的森林生态系统。

放眼齐河,大手笔投入生态建设的情况并不少见:创建国家级黄河水乡湿地公园,按照一路一景标准对黄河国际生态城范围内的国道309线、旅游路、北展堤、津浦铁路、玉带路等道路两侧进行全面绿化;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乡镇驻地园林小景或特色小游园20余处等。

不仅如此,全县还以城区、乡镇驻地、社区(村)“三级”绿化为重点,对路网、水网、农田林网“三网”全面提升,优选乡土树种,加大常绿树种栽植比例,原本单调的绿景,变为多树种复层绿化景观。在黄河淤背区以樱花、百日红、紫荆等优质观赏树为主,花灌木、地被花草等灌木相搭配,新建完善生态廊道近千亩。

除了加大政府投入,我县创新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社会受益”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让企业成为造林的主力军。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焦庙镇、刘桥镇与齐河城投集团合作,栽植楸树、白蜡、栾树等10万余株,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在省道、县乡道路两侧,赵官镇、胡官屯镇、安头乡等乡镇与齐河城投集团合作,种植白蜡、黄金槐、白皮松等20万余株。

菜鲜粮丰 黄河至味齿颊香

从单一种植小麦、玉米到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农业“群英荟萃”,从主粮产品供给到市场上品种繁多的粮肉蛋奶果蔬,齐河老百姓从填饱肚子到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

“无论是外地市场还是本地商超,均对咱们当地的农产品,尤其是高品质的农产品普遍有好感。”我县不少菜农会自豪地告诉你,如此大受欢迎的农产品是我县按照有机、绿色种管技术培育出的通过“三品认证”的高品质农产品。齐河按照远离“三废”原则规划高规格蔬菜基地,大力培植有机、无公害特色蔬菜,在全县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发展格局。

结合丰富的黄河水、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等天然资源,齐河按照优质蔬菜灌溉、环境、土壤三条件和远离废水、废渣、废气原则,结合发展现状制定了齐河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南蒜、中瓜、北菜”,其中南蒜是指南部潘店镇、仁里集镇的大蒜,中瓜是指华店镇、祝阿镇的西瓜,北菜是指北部大黄乡、宣章屯镇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种植的生产布局,建成黄瓜、西红柿、西瓜、梨、樱桃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并着眼富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采取政府推动、基地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和产业互动措施,突出“一村一品”,走“整体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特色发展”的路子,重点抓好康瑞食用菌、美东农业、昌润致中和有机农场等特色品牌示范基地建设,涵盖黄瓜、食用菌、番茄、西葫芦、白菜、豆角等多个优良品种,无公害蔬菜栽培面积达到70%以上。

除了果甜菜鲜,还让齐河人自豪的就是当地的粮食生产。作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20万亩以上的齐河,实现19年连续丰产丰收,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功能区试点。

针对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带来的不利情况,我县深入开展科技壮苗、抗逆保穗等行动,组织培训300余场次、发放明白纸15万份,抓实小麦返青、拔节、灌浆等关键环节,细化防倒春寒、干热风、病虫害的应急预案,落实“抗逆保穗”“一喷三防”等措施,促弱转壮成效显著。6月18日,我县全面完成夏收任务,经省农科院、省作物学会测产,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小麦亩产660公斤以上,“吨半粮”核心区实打亩产811.6公斤,“吨半粮”创建夺取“开门红”,全县小麦亩产571.7公斤、总产13.16亿斤,实现了夏粮丰收。

共生共融 好风景变好日子

六月的齐河,鸟语花香。在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内,良好的生态吸引了青头潜鸭、大天鹅、东方白鹳等百余种野生鸟类。我县摄影爱好者颜忠说:“今天拍到的凤头䴙䴘,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品种,之前很少见,因为它对水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这也说明咱们湿地的生态有了很大改善。能够在家门口拍到这些珍贵的鸟类,我们也是很开心。”

为把“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我县坚持“项目集群化、品质精致化、基底生态化、全域融合化、品牌国际化”思路发展,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主体、康养为支撑,强化优势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带动,突出休闲度假、旅居养老、医疗康复三大领域,形成以文旅康养产业为牵引、龙头景区为支撑、“文旅康养+”为体系的发展格局。

生态康养独具特色。依托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和安德湖小镇,以及动物王国主题民宿,大力发展湿地养生游、滨水生态游、康养度假游,定期举办黄河湿地马拉松、环湖健步行等活动,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生态康养旅游项目。

医疗康养迅速成长。依托医养健康、生命科学等产业优势,推动康体医养和养老养生有机融合,保利医养健康小镇、百多安医疗器械、前沿生物药业、光普医疗科技等医养健康类企业正在强势崛起。

文化康养绽放异彩。挖掘黄河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黄河水街等具有齐河品牌特色的文化康养项目,叫响“黄河味道·齐河”区域公共品牌。

运动康养如火如荼。依托湿地、安德湖、大清河等水体资源,构建绿色健康游步道体系,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和水上运动基地。以自行车、划船、游泳、攀岩等户外健身运动为重点,构建以赛事活动、康体健身、户外运动等为内容的康养运动产业链条。近年来,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展示大联动、中国攀岩联赛、黄河湿地马拉松、自行车邀请赛等先后在齐河举办。目前,我县投资7.5亿元的体育中心已经启动建设,将具备承接世界大型体育赛事条件。

抓大不放小,依托上述热点“链条”,我县科学规划、政策支持,通过以“链”带片让一批特色文旅小镇迅速形成:马集镇依托原生态黄河湾湿地公园建设集水产养殖及科普、黄河风情观光、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于一体的黄河湾田园综合体项目;祝阿镇依托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打造以美食体验、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胡官屯镇依托古酿小镇打造集古酿系列产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生态能不能当饭吃?”不少村民找到了答案——生态改善了,来齐河吃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因为风景好当上了“网红村”,吃上了“旅游饭”;运用绿色种植方式种出的无公害果蔬,利润是普通果蔬的好几倍;空置的民房改成了民宿,村民在外打工之余又添了一笔收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齐河正实现自然财富、经济财富双丰收。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