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高标准 丰收底气足

玉米品种对比田

飞防作业

小麦除尘

小麦喜获丰收

智慧农田示范区


保面积促产量优服务延链条,齐河全面助推“吨半粮”创建——

□图/文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白夜宋国勇

“今年‘吨半粮’目标又稳了!”李建国心里有了底。9月14日,在齐河县3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绿油油的田地一望无际,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主管李建国正与技术员对玉米进行“一喷多促”。

仓廪实,天下安。我县作为全省4个年产20亿斤以上的产粮大县之一,粮食总产连续13年稳定在22亿斤以上,连续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全国5个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更高起点上,全县上下心怀“国之大者”,以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己任,保面积、促产量,优服务、促降本,延链条、促融合,重绿色、促生态,全面做好粮食产业文章,努力为让“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食,贡献齐河智慧、齐河力量。

搭好丰收架子 四级书记抓粮,实施“藏粮于地”

9月15日,在华店镇后拐村高标准农田,县农技专家张平与种粮大户赵金城正通过智能监测设备查看玉米墒情、苗情、虫情。

说起“吨半粮”,张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他说,小麦方面,全县除了统一提供良种“济麦22”,政府还提供抢收补贴和深松深耕补贴。为了种好麦子,县里组织15个技术督导组,奔赴田间地头指导服务,通过早施返青肥、划锄、镇压、飞防、抗逆保穗、一喷三防等手段,提高粒重,切实保障产量。俗话说“地湿无晚麦”“麦收隔年墒”,虽然去年冬小麦晚播种近20天,导致苗小量少、苗情偏差,但由于今年墒情好,雨量大,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弥补了先天不足,夏粮喜获丰收。

“小麦丰收了,现在‘吨半粮’的关键看玉米了。”张平指着旁边挺拔如松的玉米秆说,今年墒情好,8月份降水比往年偏多50%,9月份降雨少晴天多,有利于玉米生长,在玉米抽雄、散粉期间,县里出台技术指导意见,发放到种粮大户手中;在穗期和灌浆期,提醒农民喷洒穗肥和花粒肥,防止后期出现早衰现象。“丰产架子好,丰收板上钉钉了。”

今年,全县115.1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05公斤、较去年增产34.93公斤,总产13.93亿斤、较去年增产0.9亿斤,“吨半粮”创建实现“开门红”。20万亩“吨半粮”核心区最高亩产811.6公斤,刷新历史纪录。

“我们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坚持‘书记抓粮’‘党政同责’,通过抓好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指挥田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粮食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增产。”县委书记孙修炜说。

从2021年开始,作为“书记工程”,齐河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辅以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地力提升、现代种业提升、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和科技服务提升六大工程,通过上下努力,力争到2024年实现50万亩建设任务,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县。

今年县财政拨款1700余万元,实施了30万亩小麦抗逆保穗和“一喷三防”全覆盖统防统治项目。每年拿出110万元开展粮王大赛活动,让种粮不仅有收益还有荣誉,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今年投资3.9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明年再建成20万亩,明年底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全县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80万亩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在齐河,抓粮“有政策、有人管”。全县聚焦政策保障、组织保障、科技保障、金融保障,通过县抓示范区、镇抓示范方、村抓样板田,示范区全部落实到地块、明确到人头。县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更新换代、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补贴。按照县级干部和乡镇党政正职不少于1000亩,乡镇班子成员和管区、村党支部书记不少于100亩的标准,设立县、乡、管区、村四级“指挥田”13万亩,实行县级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管区、管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责任制,层层压实“吨半粮”创建责任。

走出高产路子 推动农业转型,用现代要素武装传统农业

如今,齐河的粮食生产早已不是“看天吃饭”的传统产业,而是充分融合现代产业要素、有体系和政策保障的支柱产业。农民种粮有钱可赚、有账可算。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20元、增速14.1%。

齐河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承担了其中近70万亩的飞防任务,作为合作社的一员,今年李鹏一个人就完成了2万多亩麦田的施肥、喷洒农药作业,一个多月收入8万多元。

“像李鹏这样的职业农机手,我们合作社还有40多人,农业机械主要由合作社购置,农机手也可以自己购置农机入股或资金入股联营,通过参与合作社对外托管服务,每年每人平均增收2万元以上。”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说。目前,合作社托管6万多亩耕地,通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既可以有效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业技术装备能力,规模效益带来的高收入、专业化,又能够将农民变成一份体面的职业。

社会化服务是齐河农业又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齐河全面推行“供销社+国企+乡镇联合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服务模式,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86个,综合托管率达到90%以上,农户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更关键的是,通过社会化服务,全县101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13%以上的村突破5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共赢。

齐河农业规模体量大,去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亿元。“体量大意味着转型难度也大。”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邵朱军说,“我们大力推进农业‘六化’发展,为传统农业注入现代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智能化为农业腾飞插上了科技翅膀。齐河大力实施“智能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线上技术服务平台+农场管理系统+精准农业”的智慧农业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农业样板。

经过多年发展,齐河农业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再到制定标准的跨越。齐河发布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和《小麦、玉米生产社会化服务标准综合体县市规范》,这是国内第一个县级粮食生产标准。通过标准制定,齐河绿色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进一步叫响了“黄河味道·齐河”区域公用品牌。依托齐河当地自然、地理优势,打造出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培育“齐河小麦”“齐河玉米”“华夏一麦”等“三品一标”认证产品74个、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7个、名优特新农产品3个。

延伸优势链子 强化园区建设,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

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齐河绿色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核心区,走进手工车间,麦香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车间内,几十名工人熟练配合,正在制作包子、馄饨等食品。

“我们使用本地优质小麦生产上百种面点,每天要消耗60多吨面粉,产品投放市场反响很好。”公司经理张丰泽说。公司依托齐河政策、区位、产业、交通等优势,从一家面粉加工厂逐渐成长为以挂面、速冻面米制品、豆制品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近年来,齐河不断优化粮食结构,目前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

现代市场要素的注入,为齐河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种粮能赚钱,粮食就安全。”齐河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庆海说,“只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粮食附加值和农民种粮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是齐河的优势产业,粮食占全县种植业的比例达到59.5%。因此,延伸产业链条,齐河将基础和出发点就放在“粮”上,围绕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和产业链“接二连三”,构建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聚集21家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80%。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齐河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鲁粮、天润等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全县力争5年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实现产值200亿元。

作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依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齐河大力发展新业态助推产业深度融合,挖掘黄河文化、鲁北民俗、水乡风情的文化特色,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依托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0余处,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1.53亿元。

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光春表示,下一步,齐河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开场战,以产业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德州创建“食品名市”作出齐河贡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