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构建“1+8+N”新时代理论宣讲队伍——齐宣共讲 传递向上力量

□文/图本报记者石少军刘臻本报通讯员王业婷

校园宣讲

网络宣讲

公交宣讲

公园宣讲

社区宣讲

在村庄、在社区、在企业、在学校、在公园,你能见到这样一群人——他们与百姓拉家常、讲故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宣讲具象化、通俗化,将党的方针政策、红色精神等带到千家万户……他们就是“齐宣共讲”宣讲员。

今年以来,我县构建了以“大义齐河”理论宣讲团为龙头,专家学者、红色故事等8支宣讲队伍为支撑,各单位及镇村宣讲小分队为主体的“1+8+N”新时代理论宣讲队伍,共3000多人。

如今,全县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讲、专业人员深入讲、村民群众自己讲”的宣讲体系,打造了“齐宣共讲”理论宣讲品牌。目前,已开展线上及线下等各类宣讲活动9300余场次,受众达216万人次。

“咱们的‘齐宣共讲’紧紧把握住举旗帜、聚民心这一主题思想,积极探索开放、综合、生动的宣讲教育方式,实现了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线下宣讲和线上宣讲同步发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士军介绍。

举旗帜 红色教育永传承

“听了宣讲团老师宣讲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后,让我对省党代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社区书记,我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社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日前,“大义齐河”理论宣讲团来到晏城街道永兴社区宣讲,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赵勇听后深受触动。

6月以来,我县各乡镇、社区纷纷组织开展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暨“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百姓宣讲活动,组建了由省党代表、县委党校教师和优秀百姓宣讲员组成的宣讲队伍,通过省党代表讲体会、教师讲理论和百姓讲故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基层开展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走在前、开新局’和每个山东人密切相关。为了让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入脑入心,我们结合齐河发展实际,用看得到的事实、信得过的典型、记得住的案例诠释省党代会精神,让宣讲更加生动鲜活,使每次集中宣讲都成为一场大型学习会、座谈会、交流会。”省党代表、县行知中学副校长、县盔护平安青年志愿服务队队长宣昆洁说。

“红色作为最亮丽的底色,既贯穿我们党革命奋斗的整个征程,也贯穿我们‘齐宣共讲’理论宣讲始终。我们通过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齐声唱响共产党好的主旋律,大力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齐心协力开新局的浓厚氛围。”吴士军说。

33岁的张珊,今年6月加入“齐宣共讲”宣讲员队伍,并成为一名优秀的红色故事宣讲人,每个月都会宣讲20场以上。最近,她宣讲的题目是《新花木兰从军——邵克》,邵克是潘店镇葛庄村人,1925年出生,15岁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等,被誉为军中花木兰。

“记得有一次在潘店镇宣讲,一位40多岁的妇女非常激动,她说邵克老人的老家就是她们那个村,从小就听过她的故事,再次听到特别亲切。在邵克老人身上,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这种初心和本色就是我们需要世代相传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张珊表示,“身为新时代宣讲员,我深感责任重大,现在政策好、环境好,我更应该讲好理论,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山东故事,讲好齐河故事。”

进基层 课堂就在家门口

9月9日,在晏城街道永和社区都市花园小区“齐宣共讲·长廊讲堂”,20余名小区党员及居民坐在长廊座椅上,聚精会神地聆听“齐宣共讲”红色宣讲团带来的“微宣讲”。

“宣讲课堂搬到了家门口,我们在休闲的同时,还能学到理论知识,接受红色教育,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样形式新颖的宣讲活动,让咱们居民生活更加精彩。”都市花园小区居民蔡佳丽听完宣讲后如是说。

为了让党的理论政策走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日,“大义齐河”理论宣讲团先后到刘桥镇洪州社区、晏北街道南北社区、晏城街道永和社区开展政策宣讲活动。

在宣讲过程中,宣讲员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细致地讲解了群众比较关心的医保、低保等相关政策,并结合实际生活,用具体的事例讲解政策带给群众的幸福感,同时对干部和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宣讲员还对帮扶责任人进行了业务培训,提醒他们要准确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并及时纳入监测范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村内部分农户讲解了防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纳入条件和流程,以及纳入后如何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

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社区、农村、企业,贴近地方及干部群众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扩大宣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同时,还为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划出“红杠杠”,制定宣讲配档表,明确宣讲时间和内容。

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深走实,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每个乡镇还设立了一支理论惠民政策宣讲小分队,每个村选一名惠民政策宣讲员,坚持讲身边事、身边人,用“蹲”在基层一线的形式进行宣讲。

坚持“群众走到哪,课堂开到哪,宣讲触角就伸到哪”的理念,齐河多维度拓展宣讲形式,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拓展到公园长廊、街角广场等群众常去爱去的场所,打造“齐宣共讲·长廊讲堂”“齐宣共讲·凉亭讲堂”,把群众零碎时间变成了宣讲黄金时段,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引导,实现教育休闲“两不误”。

“设立‘清河宣讲长廊’,目的就是丰富宣讲形式,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寓教于乐,让党的好声音浸润百姓心田,实现润物细无声。”吴士军介绍。

聚民心 小故事阐发大道理

“竹板打,乐开怀,高高兴兴唱起来,说兄弟姐妹真有缘,志愿来到宣讲团,百姓故事大家讲,大义齐河叫得响……”9月7日,县文化馆曲艺部主任、志愿服务宣讲队成员翟峰来到县第一实验小学,为学生们表演了快板,节目通俗易懂,赢得了小听众们的阵阵掌声。

46岁的翟峰,从2017年开始,每年都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宣讲比赛,并跟随省市县宣讲团深入一线开展宣讲活动。原创作品几十部,以快板作品居多。有写晏城街道红庙朱村党支部书记朱春泉的,有写全国人大代表张海军的,有写环卫工人赵爱玉的,有通过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突出乡村振兴成果的等等。

“通过参加宣讲活动,我发现单纯的理论宣讲对老百姓吸引力不大,就想创新宣讲形式,通过快板来达到宣讲效果,作品都是结合当下大环境来创作,今年围绕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展开,以身边小事反映社会大环境、大变化,让人越看越带劲,越听越有味。”翟峰说。

有一件事让翟峰印象特别深刻——在一个村宣讲时,有位老人拉住他不让走,非要学习山东快书,也要加入宣讲团。事后,老人还去县文化馆找到了翟峰,翟峰被老人的执着精神打动,送给老人一副快板,手把手教老人如何使用,老人学会后逐渐开始在村里表演。

“通过接地气的宣讲,让老百姓感受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发生大变化,走心的作品更易产生共鸣。宣讲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家伙儿的精神面貌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翟峰说。

58岁的赵兵是翟峰的老搭档,5年来,他们二人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布全县,甚至全市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讲了几百场了,老百姓愿意看,能给他们带去些许正能量,宣传了党的政策,丰富了百姓文化生活,这就足够了。”赵兵露出标志性的笑容说。

从“要我听”转变为“我要听”,我县不断创新,做强“宣讲+”。

一方面“宣讲+内容”,我县组织宣讲队成员把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编排成京剧、快板、三句半、朗诵等具有特色的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推进理论传播,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让宣讲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

另一方面“宣讲+云端”,将宣讲讲坛搬上“云端”,开设“齐宣共讲”理论宣讲网络直播大课堂,以线上宣讲拓宽宣讲传播矩阵,通过调研“配餐”、群众“点单”相结合的方式,邀请理论专家等宣讲成员作为嘉宾,为群众讲理论政策,在新媒体同步直播,为广大群众开展在线宣讲,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理论方针政策。

同时,齐河还开设“行走的理论宣讲”流动课堂,选取25名宣讲团成员乘上公交车,为乘客进行政策理论“微宣讲”。依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将课堂搬进基地,运用“现场教育+聆听讲解”等方式,通过“实境课堂”提升宣讲感染力。为确保宣讲工作常态化开展,我县提高宣讲员精准化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宣讲员发放聘书,还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办法对宣讲员进行培训充电,提高宣讲工作技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