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深挖地域文化—— “文化先行官”点亮精神共富路

广场上歌舞飞扬,培训室里课程多样,在祝阿镇望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杨其花在为学什么费思量。“周一学乐器,周三学跳舞,还有书法课、摄影课。自打有了‘文化先行官’,这日子过得越来越充实。”

基层文化场馆如何更好地利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推陈出新?齐河创新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深挖地域文化,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活阵地、群众受益”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文化先行官”是个什么官?自2020年开始,齐河立足实际,在学习借鉴浙江一些地方实施的“文化管家”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让“文化先行官”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一线指挥官”、参与基层治理的“无品芝麻官”、助力产业发展的“产业联络官”,实现文化振兴、文明实践工作的实体化运行、项目化推进。“就是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县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康伟介绍,“通过专业社会力量来盘活用足文化设施,破解基层专业人才匮乏、场所闲置的问题,带动群众实现‘精神共富’。”

摸排群众需求,组建文艺社团,定期开展培训,这是“文化先行官”的基本工作流程。项目负责人柏杨介绍,在深度调研、摸清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他们帮助各乡镇(街道)组建艺术团、民乐团、合唱团和摄影社、书画社、民俗社“三团三社”,整合培训机构、退休教师等师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活动有场所,学有老师教,技艺有提升,这是项目实施后百姓最直观的感受。项目推行的三年时间里,村里曾经的文艺“游击队”成为生力军,基层文化场馆也重新热闹起来。

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了“文化先行官”项目,建立起“三团三社”180余个,培训课程8000课时,服务群众超过60万人次。在全县培育了800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育文化”到“融文化”。

随着探索的深入,“文化先行官”从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社会治理、带动产业振兴逐步发力。依托“文化先行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的角色优势,调解化解基层矛盾;依托志愿服务队伍,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实践走村入户,收集解决社情民意5540件,用“小网格”赋能乡村“大治理”。

同时,通过技艺培训传承,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非遗资源。虎头鞋制作是华店镇的传统手艺,在“文化先行官”的组织下,镇上成立民俗社,大力推广虎头鞋制作技艺。目前,虎头鞋已触网销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此外,齐河建成祝阿小周月饼制作工坊等10家非遗工坊、16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和20处非遗传习所,搭建起传统工艺生产、培训、交流和展示的集聚空间。

“阵地建好,更要用活!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门常开、人常来、有事干、还想来,齐河县努力探索找到一条引入社会力量激活一池春水、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梅表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