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排头”是拼出来的

□齐河县委宣传部  

万象“耕”新不负春。3月15日,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绿色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强县建设推进大会提出,全县上下要围绕落实“三个深化年”“七个非常”任务,立足“三农”工作“争一流、当排头”,用非常之策强农业、富农民、美农村,坚定不移当好“五个排头”,加快建设绿色优质高效现代化农业强县。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工作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当好“五个排头”,齐河拼劲十足。

拼粮食稳产增产

仓廪实,天下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近年来,齐河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县连续16年粮食总产超过22亿斤,去年达到29.2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尽管丰稔连连,仍容不得半点放松。大会提出,新的一年,齐河要继续坚定不移在粮食稳产增产上当排头。

目标底气从何来?

来自顾全局、谋长远的重大战略。抓好粮食安全,齐河算“经济账”更算“政治账”。会上,15个乡镇(街道)递交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状,立下了军令状,就是向全社会释放出坚定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全县要坚持书记抓粮、保地稳粮、集约种粮、科技增粮、减损节粮、产业兴粮“六粮同抓”,全域落实县、乡、管区、村“四级书记指挥田”和“三人四包”工作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牢牢扛起“黄河粮仓齐河担当”这面大旗。

来自夯得实、扎得稳的产能根基。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近年来,齐河落户全国唯一的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小麦产业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齐河县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率先实现30万亩全国最大面积集中连片“吨半粮”生产能力;依托产业园、黄河流域(山东)现代农业科学城,产业引人、平台养人、环境留人,持续为“三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来自高标准、层次深的全方位变革。“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齐河聚焦结构性,发力供给侧,把小麦“种”在产业链上,建成高标准农田120.8万亩、占比93.1%。持续挖掘增产潜力,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建设16处粮食烘干仓储设施配套,确保耕好“有形良田”和“无形良田”。

新耕耘已经开始,新丰收正在孕育。眺望未来,齐河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在粮食稳产增产上当排头、立潮头。

拼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千村千面、万村万象”,才能塑造发展新优势。近年来,齐河聚焦聚力农业“六化”,做活“土特产”文章,“量身定制”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比如,马集镇发挥沿黄优势,打造黄河第一驿站,吃上了“文旅饭”;焦庙镇依托“吨半粮”产能核心区,规划打造了绿色食品产业园;华店镇依靠华中高新技术开发区,走上了以工强农、以商富农的城镇化之路。

精耕“一亩三分地”,也要放眼看大局。从全县角度而言,齐河不断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天润乳品、冰雪时光、澳亚牧场、丰树食品产业园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百亿级高端食品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集聚了乡村发展新动能。

持之以恒的产业振兴,擎起了迈向共同富裕的鲜艳旗帜。2023年,全县农业企业增至19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43家,澳亚牧业、天润齐源乳品、旺旺食品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获评山东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晏北街道、祝阿镇、华店镇、潘店镇跻身全市乡镇综合实力二十强,刘桥镇、安头乡包揽全市跨越发展十强乡镇前两名,全县涌现出省级产业强镇6个。

乡村产业拔节生长,增收后劲越来越足。稳步伐、稳节奏、提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不仅“户户有田”,更要“人人致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径更加清晰,齐河乡村产业新图景振奋人心。

拼示范片区建设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是什么?就是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以点连线、以线带片、以片扩面,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近年来,齐河下大力气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人口集聚引力,人居环境整治8次综合考评均居全市首位,建成15个省级和美乡村、全市最多,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30公里,公交“城乡一体、全域免费”持续提标,惠及群众1300余万人次。

千条万条,让群众受益是第一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标准,就看是否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经济区位优势并不突出的安头乡,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村庄环境面貌持续提升,成为德州市首批13个实现“八清零一提升”达标的乡镇之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带动刘家小屯、后里仁等村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端稳绿水青山‘金饭碗’”的华丽转身,证明只要全心全意办好群众需要的、想要的实事,我们的事业就能有“源头活水”、生生不息。

拼农民丰产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聚焦富裕农民这道必答题,齐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让“金扁担”挑起农民“钱袋子”,促进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内涵更丰富、动能更强劲。

增收渠道更广。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全县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45家,实施书记领衔、头雁领航项目1300余个,村集体收入率先整建制突破20万元。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3万元,稳居全市第一,人均高出1100元。

政策补贴不减。齐河拿出“真金白银”向“三农”倾斜,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涉农资金31亿元,近三年发放农机设备购置、抗逆保穗等各类补贴23.6亿元。特别是2021年面对严重秋汛,齐河自筹4000多万元补贴到户,同步发放了统一供种、农机设备购置等补贴3000余万元,确保了颗粒归仓、农时不误,当年粮食总产27.7亿斤、增长4.9%。

就业岗位更多。聚焦稳岗拓岗,齐河常态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端稳就业“饭碗”;重点关注小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两类群体,按时足额把种粮补贴等惠农资金发到农民手中;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以上、新开发“齐享”公益岗1500个以上,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怀揣美好生活向往,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农民种粮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齐河“三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未来。

拼乡村乡风善治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在乡村治理当排头,就要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物质和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持久。

以齐河首创的“文化先行官”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深挖地域文化,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活阵地、群众受益”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带动群众实现“精神共富”。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承载着“敬老饺子宴”“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品牌项目,既是物理空间,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从“乡村振兴战略”到“五大振兴”,从“不以GDP论英雄”到“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齐河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既做显功,也做潜功,努力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美景。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在实施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全县上下要时刻坚定践行“四实”作风、“六有”精神,养成“立即办好”的工作习惯,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多说“土话”,多走“土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