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文化先行官”激活群众文化春水

“文化先行官”在群众中推广竹编

云廷臻(左一)推广扎刻技艺


“百姓大舞台”群众当主角

齐河推广“健身彩带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王岳琪本报通讯员王业婷

在齐河,有这样一群“官”,他们每天活跃在各个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基层群众提供活动策划与组织、阵地运营与管理、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队伍培植与培训等一揽子文化服务,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文化先行官”。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原来,这是齐河县通过引入社会力量、聘请专业人员、深挖地域文化,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活阵地、群众受益”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文化先行官”项目既然是属于社会力量参与的文化服务类项目,为何以“官”字起名?带着疑问,记者赴一线探析。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三团三社建起来了

华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二胡笛子此起彼伏,二楼画室内翰墨书香,三楼舞蹈室内音乐阵阵、脚步踩着节拍律动……“趁现在有点空,先给老师来一段扇子舞,看看我们排练得怎么样。”4月7日下午,在华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华中社区广场舞领队官玉奎和华店镇“文化先行官”井彦一打照面,就笑着让井彦看她们来“一段”。

“一开始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官’,现在是大伙儿心里特别亲近的‘官’,他们带着我们把这些活动组织起来了、课程都学起来了……人家是真专业,叫‘官’实至名归。”今年74岁的姜庄村村民姜保文说。

“文化先行官”如何成了群众心服口服的“官”?

齐河推行“文化先行官”项目就是想通过专业社会力量来盘活用足文化设施,破解基层专业人才匮乏、场所闲置的问题,带动群众实现精神共富。“文化先行官”以文化破题,如今不仅成为基层文化服务的“一线指挥官”,还是参与基层治理的“无品芝麻官”,助力产业发展的“产业联络官”,实现了文明实践、文化振兴工作实体化运行、项目化推进。

书画课、舞蹈课、民乐课、摄影课……自从“文化先行官”项目开展以来,华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日有效开放时间达到8小时,实践所人气旺,每天的人流量能到200多人,拥有了很多忠实的粉丝。对实践所硬件进行设备提升的同时,到各个村里挖掘本土文化人才,也成了“文化先行官”的重要工作内容。

“变过去‘演什么看什么’为‘想看什么演什么’,摸排群众需求,组建文艺社团,定期开展培训。”齐河“文化先行官”项目负责人柏杨说。他们进村入户调研,每月常态化发放文化服务调查问卷2万余份,摸清群众需求基础上,帮助各乡镇(街道)组建精品“三团三社”200余个,精品培训课程9000课时,服务群众超过70万人次,在全县培育了850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摸排群众需求,组建文艺社团,定期开展培训,这是“文化先行官”的基本工作流程。“之前刚去村里组织活动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但随着挨家挨户摸排,当地群众对项目有了更深了解,参加活动也有了热情。现在各个村、镇都有了专业的艺术指导老师,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柏杨说。

从“台下观众”到“舞台主角”——百姓大舞台亮起来了

4月7日,天色刚刚擦黑,祝阿镇左三里村的村民左曰杰、王凤英等就在村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将音箱之类的摆好,跳起舞来。“以前就是凑在一起玩玩,跳舞也大多是和抖音学的,现在可不一样。”王凤英说,“我们还跳出名堂来了。”

她说的“名堂”,是指今年1月份在祝阿镇古城苑社区举行的齐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启动仪式。她所在的左三里村舞蹈走秀艺术团推出了舞蹈《春风流水》,被安排到第四个登场。演出当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但是低温挡不住左三里村舞蹈走秀艺术团成员们的热情。轮到她们上场时,大家一起脱下厚厚的羽绒服,亮出整齐的旗袍装扮,她们优雅的表演也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以前碰到这种好事,我们只能看,如今是在‘百姓大舞台’这个如此正式的大平台上展现自己,一说起来大伙儿心气都高了。”一提起这次演出,左三里村舞蹈走秀艺术团领头人于贵华感慨不已。早在2020年,于贵华和左三里村二十余位同龄人因为对跳舞、走秀感兴趣经常凑在一起交流,但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也没有对外展示的渠道,她们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阶段。

直到齐河实施“文化先行官”项目后,“文化先行官”定期到村里面指导专业技术动作,还每隔一段时间为大家编排新舞和走秀动作。不久之后,左三里村舞蹈走秀艺术团成立了。卖牛羊肉、开超市、接送孩子……虽然白天大家都各自忙碌着,但一到晚上就默契地集合到一处,跟着“文化先行官”学习舞蹈、走秀。“感谢‘文化先行官’为我们带来专业的指导,通过培训,我们形体、气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再加上能登台表演,大家更有自信心了。”左三里村舞蹈走秀艺术团队员们十分感慨。

如今在祝阿镇,村村都有自己的专业艺术团,用村民的话来说就是“家门口就有硬件配套齐全的大舞台”。“近几年各村都组建了专业的艺术团,如今我们就要为老百姓组织好演出活动,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艺,同时也让其他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演出。”祝阿镇的“文化先行官”李艳君表示。

得益于“文化先行官”开发出的群众沃土,以“群众村晚+”的模式,从1月至3月中旬,齐河县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组织开展了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齐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百姓大舞台”迎新春、庆元宵展演系列活动,推出了上百个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将“农闲”变“冬热”。

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非遗成乡村特色产业

“扎刻是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手工技艺,我现在做的就是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文化先行官”云廷臻说,基本上他去各个镇街、村做推广,扎刻这门课程是他的必讲课。

从80岁老人到8岁儿童,云廷臻能让一点基础都没有的人在15分钟内做成最简单的扎刻作品平安扣,他在背后付出了五六年的努力。

长期以来,云廷臻不断思考着如何让扎刻大众化、教学如何让人们更容易上手。他编写制作扎刻作品的教程,将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扎刻技术,录制成小视频,供扎刻爱好者免费学习交流。前不久,他还专门定制了扎刻制作机器,制作扎刻原材料,成套推出“蝈蝈笼”“平安扣”等扎刻制作套装。

“是‘文化先行官’项目给了我推广扎刻技艺的平台,让我的扎刻作品能够走出去,销往江浙等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云廷臻深感责任重大:“非遗技艺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这就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以更加专业的角度,不断更新和创新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在不断推广下,齐河的扎刻作品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让更多人体验和领略中华民族优秀的非遗文化。”

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齐河梳理县级以上非遗项目60余个纳入手造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发非遗资源,让虎头鞋、黑陶、扎刻、面塑等在文明实践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中进行传承培训,制作完成的产品销往江浙等地,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而且实现引进来、走出去。聚力“山东手造”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商超、进酒店、进社区,建成祝阿小周月饼制作工坊等13家非遗工坊、16个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20处非遗传习所,搭建起传统工艺生产、培训、交流和展示的集聚空间。“文化先行官”经验做法在省委改革办《改革与制度创新》刊发并全省推广。

前不久,省委宣传部公布了2023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创新典型案例,共评出10个典型案例,齐河县“‘文化先行官’助力乡村振兴”入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