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龙
又到“八一”建军节了,父亲从旧木箱里翻出珍藏着的一套旧军服仔细端详。那是20世纪70年代,他作为大队基干民兵在县武装部参训时发的。黄色的军服有些泛白,红五星帽徽熠熠生光,铜扣武装带略显锈迹。这些军用品,父亲视若珍宝,闲暇时间,总要拿出来,思绪仿佛回到了火热的青春岁月。
那是一个崇拜军人的年代。父亲年轻时也想当兵,可是由于个子矮小,只有一米五多,与部队失之交臂,但父亲爱军、拥军的情怀不变。没能参军,父亲踊跃报名参加民兵连,积极参与军事训练。那些时日,父亲白天劳动,晚上巡逻,曾与盗窃集体财产的犯罪分子搏斗过,受过乡里表彰。家乡靠河,雨季常发大水。父亲作为青年突击队员,巡堤护堤,抢险救灾,事事冲在前面。后来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线”建设。一次开山炸石,被滚落的石头砸伤腰部。可父亲学习解放军“轻伤不下火线”,仅休息几天,又上了工地。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至今阴雨天气,腰痛病就会发作,成了精准的“晴雨表”。
那时姑姑未嫁,父亲常说要嫁就嫁解放军。村里人疑惑不解,父亲郑重地说:“解放军一心一意帮咱老百姓,都是好人呗。”后来,姑姑果然谈了一个解放军男朋友。姑父穿着一身蓝色的海军服,英姿飒爽地来到我家,父亲笑得合不拢嘴,当听说姑父立过三等功,更是逢人就夸奖姑父有出息。后来姑父送父亲一套旧军服,父亲常常穿在身上,那份荣誉感无以言表。
父亲一生以军人为榜样,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军迷,爱穿“迷彩服”,经常脚穿解放鞋,走起路来雄赳赳、气昂昂的,还讲究军姿军容。床上被子一定要叠成豆腐块,我们兄妹常常为叠被子的事儿挨他批评。连平日骑乘的电瓶车车头处也挂着面小国旗,迎风飘扬很是拉风。
他爱唱军歌,田间劳动,常听到他唱《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咱当兵的人》,歌声嘹亮,铿锵有力,他干劲十足,永不知疲倦,这些军歌成了他力量的源泉。他更爱看战斗片,记得小时候,他常常背着我们,十里八乡赶场,《洪湖赤卫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脑海中。他识文断字,便向乡亲们介绍剧情,并融入了自己的见解,俨然成了一名红色宣传员,衷心地拥护解放军,是他初心信仰的自然流露。
为厚植我的拥军情怀,他买来《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小人书给我看,受父亲影响,小时候的我也崇拜解放军。看到潘冬子戴着缀有红五星的红军帽,威风凛凛,我便央求父亲也给我买一顶。没过几天,父亲便买来了,还给我买了一件小军服,又给我做了把小木枪。我看到自己一副小红军模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然后在“冲啊冲啊”的喊声中与伙伴们“打仗”去了。有时摔得鼻青脸肿,可是我不敢哭,因为父亲告诉我:“怕苦怕累当不了英雄。”看着我们“打仗”的机灵劲,父亲满意地笑了,为他的军人情结得到传承而高兴。长大后,因种种原因,尽管我并没有如他所愿成为一名军人,可是父亲种下的种子促使我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去年夏天,我所在的城市连降暴雨,堤坝溃口。某舟桥旅官兵300余人迅速赶来抢险。他们饿了吃方便面,累了就倒在沙袋上睡。他们不扰民,在我家门口休息待命时,我们让他们进屋,他们不肯,说部队有纪律。匆匆而来,悄悄而去。他们的英雄壮举感动了家乡人。父亲和我商量,说要去慰劳解放军。我们送去西瓜、矿泉水……看着战士们肩扛沙袋,扑向溃口处,父亲的眼睛湿润了,念叨着:“多好的战士啊,不愧是人民子弟兵。”转过身来,严肃地对我说:“叫小辉(他的孙子)好好读书,锻炼好身体,将来也去当兵。”我重重地点点头。
父亲的军人情结贯穿于一生,军人的忠诚勇敢、使命担当,早已融入血脉之中,也必将成为永不褪色的家风代代传承。它感动、鞭策和激励着我们,学习军人的好作风、好传统、好品质,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