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华
秋高气爽,一早一晚天也凉了,蝉鸣不再那么密集烦躁了,秋虫也时不时地在绿化带里蹦跶着。
家住七楼,一天晚上,竟然听到蟋蟀在厨房里鸣叫。它是怎么进家门的?循声四处寻找,不见踪迹,最终确定它在洗菜池下面的柜子里,我便不再扰它。
此后的几天,白日里它默无声息,一到晚上便又叫起来,清脆又响亮。它从哪里来?我一直在寻思。是沿着墙的缝隙钻进来的,还是顺着下水道爬进来的?躲在青菜里捎回来的,还是穿过纱窗飞进来的?
要不,它是从《诗经》里蹦出来的?记得那位无名诗人在《唐风》里说:“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此时,蟋蟀已在堂屋,一年匆匆临近岁暮。今天不及时行乐,时光一去不复返。行乐不可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误。行乐事情两不误,贤良之士多警悟。诗歌意在劝人勤勉,人们处理好“行乐”与“本职”的关系,中庸而平和。诗中的蟋蟀何用?古人见一叶而知天下秋,观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想到“时节忽复易”,“蟋蟀在堂”是物候变化的典型迹象,由此而来的感慨也顺理成章。
或许,它是从《聊斋》里跳出来的。宣德年间,朝廷崇尚促织(蟋蟀)之戏,岁征民间,为人迂讷的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寻而不得,受刑杖百,后神卜得虫,转悲为喜,儿子好奇,偷偷打开蟋蟀盆,不小心把蟋蟀打死,害怕父亲责骂,投于井中,后来魂化促织,勇斗其他蟋蟀,最后成名一家得到丰厚的赏赐,良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千计,裘马过世家。小小蟋蟀,牵动百姓之心,主宰人之命运,官贪吏虐、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可见一斑。
再不,它是从狄更斯的火炉边跑过来的?它越过19世纪的英吉利海峡,轻盈地落在我的书桌上。在小说《炉边蟋蟀》中,皮瑞宾格和约翰都喜欢这小昆虫,他们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作者狄更斯,就是写《双城记》的那位作家,形容蟋蟀“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炉边蟋蟀鸣声是清越的,它能使人凄冷的心境变得温暖,故事以快乐的婚礼为结局,充满了生活的温情。那厨房里的这只蟋蟀给我带来了什么呢?
两周后的一个夜晚,当我端坐桌前,想再次聆听这位草野诗人的吟唱时,许久没有动静。打开柜子一番找寻,确定它已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