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强
丝丝缕缕烤红薯的香气,从街角弥漫而来。那种香香的,绵绵的,甜甜的,夹杂着泥土的味道沁入心田。不觉间脑海里回想起家乡种满薯秧的土地,以及被翻卷出泥土的新鲜的红薯的模样。
家乡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家家都挖有土窖子以备冬天储存。记得那一年家里的红薯丰产,足足往回拉了十几平车,窖子里都放不下,好几车拉出去轧浆磨粉,才算将这些“家伙”打发了事。想想从培秧到扦插,从成熟到挖掘,每一个大红薯都是辛劳汗水的凝结。冬日赋闲时节,围在火炉旁,品味红薯的香甜,也是乡亲们一种难得的享受。
艰苦的岁月里,有种说法叫作红薯半年粮,可见它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红薯可蒸、可炒、可煮、可烤、可炸,做法多样,而且让人百吃不厌。最难以忘怀的当属蒸完了再烤的那种红薯,至今想起,犹有口水溢出牙关来。村里冬天特别冷,那时学生上学又特别早。晨雾裹在冰冷的空气中,丝丝透骨的寒流直往脚底钻,虽然包裹得特严实,还是感觉鼻尖要被冻下来。习惯的力量驱使自己早早爬起,穿戴好衣帽,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伸向昨晚上封好的煤炉之上,那里有极致美味的早餐为我准备着——温热的小红薯,围着炉口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那是母亲头天晚上蒸好的红薯,家人将大块的享用完之后,一些小的或掰成半块的会被放在封好的火炉旁,那是给上学的我们备好的早餐。等到醒来,把早餐装进书包时,心情也和这温热而香甜的红薯一样润泽。那些小红薯皱巴巴、畏畏缩缩的模样,难以辨别它们最初的色泽了,比起刚刚蒸出来的红薯,热气腾腾中,香气更加饱满了,十分诱人。如此不中看的它们,却是我最爱的食品,甚至上学走到半路上,用冷冰冰的小手触摸那小家伙,也能感到温暖会从指尖蔓延到心底里。
这种蒸好后再烤热的红薯,散去了多余的水分,加上一夜的温热焙烤,真是外焦里嫩,绵软可口,轻咬一口白酥或发黄的薯肉,热乎乎的香味直蹿心底;就连薯皮也烤出了韧劲,大有嚼头。与直接烤的红薯不同的是,这种“加工”,会让我们连皮全部吃光……那滋味,真是幸福得难以形容。
学生们每天带去的红薯“加工品”都是不同的,唯独我带去的烤红薯深得他们的喜爱:每天早晨大家都有共享“早餐”的时刻,将家里的烤馍片、玉米窝头、炸馒头等一一摆出来……大家将我带去的红薯掰开品尝,嘴里不断喊着:“好吃,好吃!”这种情形之下涌起满满的自豪感。回到家做完功课,到了熄灯之前,总要看着母亲将那些剩余的、变凉的蒸红薯烤在火炉边,才肯闭上眼睛,让绵香的气息弥漫在梦里吧!
无论是把生红薯埋进火堆里煨制,还是放在铁炉子上熏烤,做出来的美味都在蒸了再烤的红薯面前显得逊色了。那香甜软糯的烤红薯,一直成为童年里难忘的美食。时至今日,各类红薯制品琳琅满目,而且味道也各有特色,家乡烧煤的土炉子也不多见了,好多的红薯刚出土就被贩子购买走了,要想再吃到那种质朴的烤红薯,是比较困难的了。奢望归奢望吧,只要记忆不老,故乡永在,那炉边烤红薯的气息就不会散去。